让专注成为习惯|浙江财经大学“无手机团支部”引领课堂新风尚

让专注成为习惯|浙江财经大学“无手机团支部”引领课堂新风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17: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开始真不习惯,总感觉少了什么,好像错过了重要信息。”浙江财经大学文华创新学院25级学生陆欣妍同学说,“但一周后,我发现自己能跟上老师思路了,甚至享受起了这种专注。”

陆同学的转变,源于学校推出的一项新尝试——“无手机团支部”。本学期开学以来,浙江财经大学团委在文华创新学院试点推行“无手机团支部”,号召全校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手机在课堂上“休息”,让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这项活动通过积分激励、学风礼包等创新形式,成功将“被动约束”转化为“主动专注”,使课堂回归教学本质。

从“低头”到“抬头”,“无手机团支部”试验田播下课堂新风气的种子

走进大学课堂,昔日“低头族”现象并不罕见。“每每看到学生在课堂做低头族,讲课的激情也没了。”《刑事诉讼法》教师冯姣坦言道。面对这一普遍现象,浙江财经大学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抓好团支部这个基层团支部的小单元,引领形成“好学乐学优学”的良好学风。

文华创新学院作为“试验田”,率先全院范围内推行“无手机团支部”建设,他们通过设立正向引导机制,通过积分制的方式,让同学们主动参与这项“打卡”,逐渐从“他律”走向养成“自律”的习惯。“制度是‘护栏’,不是‘代驾’。文华创新学院辅导员池韫比喻道,“我们的目标是把‘要我学’设计成‘我要学’的闯关游戏,让制度悄悄‘隐身’,让自主成为常态。”

积分激励+学风礼包,构建“越专注越受益”的正向循环

为有效推进“无手机团支部”建设,浙江财经大学文华创新学院召开了任课教师、辅导员专题会议,就学生管理、课堂实施等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班主任、辅导员则通过主题班会、团小组谈心谈话等形式,与学生围绕课堂管理、教学方式优化等议题广泛讨论。

为了让“无手机”活动更有吸引力,学生上课前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并放入统一配备的手机袋,每完成一次手机入袋就会获得相应积分。学院同步推出“学风大礼包”,学生可将积分兑换为教材书籍、学习类APP会员、雅思培训课等实用助学礼品。“这种正向激励机制很受学生欢迎。”学风建设部负责人郭懿辉说道,“通过积分兑换,学生能即时感受到专注学习带来的回报,从而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和学习意识。”

从“被动遵守”到“主动专注”,课堂呈现新风景,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活动开展以来,文华创新学院所有团学干部手机入袋率达到100%,在团学干部、党团员的带头下,慢慢地参与度显著提升。随着手机使用率下降,课堂上涌现出众多高质量笔记,师生互动频率也明显提高。

“现在大家手机都上交了,两手空空,很多同学开始课前看书预习。大家还会和老师互动交流,上课质量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 24数智法学拔尖班团支部书记鲁越源兴奋地说道。

“以前刷短视频一小时就过去,现在放下手机,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现在开始享受这种沉浸式学习的感觉!” 第一批参与试点的25智能金融强基2班团支部团员陈羽曦说。这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正是“无手机课堂”带来的深层变化。

从“他律”到“自律”,让“专注学习”成为学习自觉

文华创新学院的成功实践只是起点,浙江财经大学团委计划将“无手机团支部”的模式逐步推广到更多学院。“无手机课堂”的成功不仅仅源于手机的物理隔离,更在于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综合作用,“无手机课堂”只是一种手段,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能慢慢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渐渐戒除‘手机瘾’。” 这场“分手仪式”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与手机彻底决裂,而是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更健康、更自主的关系,当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碰撞的场所,专注便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编辑:陈烨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