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礼、祭祀礼、养生操”——浙江义乌150名学子朱丹溪故里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拜师礼、祭祀礼、养生操”——浙江义乌150名学子朱丹溪故里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8 15: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7日,浙江义乌赤岸镇东朱村的丹溪文化园内,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义乌市赤岸小学、赤岸初中、金华丹溪小学的150名大中小学生的身影穿梭其中,一场“探寻丹溪医道”的研学活动正在这里启程。本次活动将“一代医宗”朱丹溪从故事里“请”出来,让学生们用看、听、做、玩的方式,触摸中医药文化的温度。

本次活动正值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八周年之际,是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5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的具体实践。作为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故乡,义乌赤岸镇东朱村丹溪文化园是国家级非遗“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基地,无论从朱丹溪墓到医道展馆,还是从养生功法到草药体验,处处都是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教材”。

活动以一场中医药文化传承拜师礼拉开帷幕。朱丹溪第21代后裔、国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近人端坐主位,赤岸小学、赤岸初中、金华丹溪小学的3位教师依次行拜师礼、敬拜师茶。“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教,刻苦钻研……”教师代表的誓言掷地有声,现场学生驻足聆听,感受中医传承的仪式感。

拜师礼结束后,队伍前往朱丹溪墓。随着主礼人朱近人宣布祭祀开始,学生们手持菊花,有序敬献至墓前;在领诵人的带领下,集体恭读《丹溪诵》,“古蒲墟,出名医。元四家,朱丹溪……”的朗朗声中,学子们对这位“滋阴派”创始人的事迹记忆更深。随后,浙江中医药大学2024级中医学(国医丹溪传承创新班)学生现场诵读《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序》片段,将经典医籍的智慧与青春之声相融,让传统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至今仍影响着中医养生……”义乌市中医院丹溪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主任中药师成志俊带领学生参观丹溪陵园,结合园内的医道雕塑、古籍复刻展品,生动讲述朱丹溪“弃儒从医”“周游求艺”的生平故事,以及他为贫苦百姓义诊、改良药方的医者仁心。

自主体验环节成为学生们的“欢乐时光”。在文化园广场,中医医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医药养生护眼操,学生们跟着节拍认真比划,动作虽稚嫩却专注。另一侧的中医药体验区更显热闹: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艾草香包,有的围着把脉问诊展台,医生通过把脉诊断学生的身体状况。“这次活动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历史人物,也让我更了解了中医药,原来中医药文化也可以这么有趣。”赤岸初中学生张可欣说。

“当中医药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鲜活、触手可及的知识体验时,这种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会让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秘书长黄爱军说。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