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坐落于杭州余杭区仁和境内,东邻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西接底蕴深厚的良渚文化腹地。作为距离杭州市行政中心最近的经济开发区,其独特的地理坐标赋予了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连接 G60 科创大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 “黄金区块”。
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生态修复为基石、产业集聚为引擎、智能化转型为动力,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破局 “矿坑困局”,绘就生态新篇
近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由浙江省商务厅主办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区创新体系发布会上,余杭经开区荣获“浙江省可持续发展首批探索开发区”称号,这一荣誉标志着其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获得权威认可。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余村首次被提出。彼时的余村,因采矿留下的遍地矿坑陷入生态困境,而后凭借多年深耕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废旧矿坑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蝶变。无独有偶,如今的余杭经开区所在区域,在当年也面临着相似的境遇——同样是“废矿坑”遍布,产业发展深陷转型泥潭,亟待寻找破局之路。
20年来,余杭经开区虽历经獐山石矿、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多次机构沿革变迁,但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有一份决心始终未变:坚守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余杭经开区所在区域曾有着 “石头城” 的辉煌过往。上百年来,余杭獐山石矿出产的优质石料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成为修建桥梁、道路、高楼大厦的重要建材,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张“旧名片”。
然而,在本世纪初,长期采矿带来的生态代价逐渐显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矿产资源趋于枯竭,矿山发展举步维艰,内部多块区域渐渐废弃闲置。此外,沿线部分企业工厂随意排污,偷倒渣土、建筑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让本就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区域发展陷入 “生态差、产业弱” 的双重困局。
面对愈发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相对落后的产业面貌,2005年,余杭区吹响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号角。针对包括獐山石矿在内的 40 多个历史废弃矿山,当地政府科学规划,构建起 “开采区聚集、限采区压缩、禁采区关停” 的开发利用新格局,精准破解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两大发展难题。通过系统性的矿山开挖平整,数千亩曾经荒芜的废弃矿山存量建设用地被唤醒,陆续被开辟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块,为区域产业升级筑牢了空间根基。
在修复生态、拓展产业空间的同时,余杭经开区更以长远眼光规划人居与生态融合发展。依托区域内水网密集、湿地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当地以“理水”“通脉”为主要思路,将部分矿山存量用地与闲置水塘纳入改造范围,着力打造环绕余杭经开区核心区块的生态景观带——“智荟动力公园”应运而生。
如今漫步于占地面积达 75 万平方米的 “智荟动力公园”,12 公里长的环线滨水游步道蜿蜒其间,将中心湖、规划馆、文体中心等景观节点串联成线,形成了一幅水清岸绿、步移景异的生态画卷。
公园里,一座伫立的 “小山包” 格外引人注目——山体上,采石留下的自然宕口痕迹依然清晰,与周边生机盎然的水清岸绿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从“矿坑”到“公园”的动人变迁,成为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的生动见证。
生态颜值的提升,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余杭经开区的日常美景,这份生态优势更转化为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吸引企业与人才的 “金名片”。
从“石头城”的辉煌过往,到“废矿坑”的困境挣扎,再到如今 “最美开发区”的生态繁荣,余杭经开区在二十余年的探索中,不仅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涅槃重生,更不断拓宽着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新时代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聚焦 “一智三新”,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产业是立区之本,也是经济命脉所在。沿着“一智三新”(智能制造、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的跃升轨迹,可以窥见余杭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2024 年余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提升 5.4%,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 45.5%,居全市前列。作为余杭区工业主平台,余杭经开区正与全区发展同频共振——2019年-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从 127.92 亿元跃升至 207.76 亿元,年均增长 10.2%;固定资产投资从 13.09 亿元飙升至 60.03 亿元,年均增速达 35.6%。这背后,是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更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
在近日举办的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余杭经开区企业曦诺未来推出的全球首款全自研量产的高自由度腱绳传动灵巧手,凭借出色的力反馈和跟随性能,成为全场焦点。这家由“院士领衔+博士主导+硕士攻坚”的企业,核心团队研究生占比超 90%,其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项目更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为余杭经开区“芯机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锚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为 “双引擎”,在“一智三新”产业基础上,主动抢占未来经济风口,逐步形成 “芯机能”(芯片、泛机器人、数字能源)重点发展细分赛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今,三大领域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新装备赛道上,以南方泵业为链主,土星动力、瑞银电子、优稳自动化等企业协同发力,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新材料领域,华光新材、和顺科技、卡涞科技等企业组成高可靠性产业集群,在细分领域树立行业标杆;新能源板块,杭州比亚迪、晶能微电子、华鼎新能源等企业落地生根,规模效应与带动作用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芯片、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数字能源等充满科技色彩的产业,正成为余杭经开区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今年上半年,余杭经开区以“进击”的积极姿态集中签约项目 30 个,总投资额超 72 亿元。
这样的“引力”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精准的助企服务。近年来,余杭经开区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构建起覆盖项目孵化、技术攻关、市场拓展、金融知识的全周期服务生态,吸引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扎根发展。
2019 年以来,余杭经开区已招引吉利晶能、卡涞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271个,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 50%,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转型智能化,激发企业新活力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不断加快助力企业发展步伐,以“梯队培育、引育并举”为思路,推动智转数改全覆盖。截至2025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1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16家。
翻开余杭经开区企业的创新日志,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铿锵有力的印记。南方泵业作为从余杭经开区发展起来的上市企业,立足“高端水泵装备制造商”战略定位,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2024年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晶能微电子是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功率半导体公司,进入余杭经开区后,凭借高端的技术、优越的成长性荣获2024年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榜单、“2025中国优秀电驱动企业”奖项,其生产的SiC功率模块技术获行业高度认可;
东辰智能是一家从事专业特种阀门等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进入余杭经开区后快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其生产的气动调节阀与减温减压装置双双荣获“浙江制造”品字标......
这些企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印证着余杭经开区的培育实力。在创新浪潮的席卷下,余杭经开区通过龙头企业形成示范引领、中小企业低成本推进的智能制造路径,构建起“智造单元-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越来越多企业正加速拥抱先进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走进华光新材的生产车间,数字化转型的成果随处可见:工作人员通过 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键下单,原材料自动分配至各个工位,经过高温熔炼、连铸、挤压成型等精湛工艺,最终制成被誉为“工业万能胶”的高性能钎焊材料。今年年初正式启用的年产 4000 吨新型绿色钎焊材料智能制造车间,已成为产能增长的核心引擎——通过引入国际顶尖设备,让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 75%,生产周期缩短 30%,产品一致性显著改善。
凭借在数字化转型中展现出的专业化设计研发实力与精细化制造水平,华光新材赢得了省、市、区及国家级层面的多方认可。截至目前,企业已先后斩获余杭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杭州市模范集体、浙江省级 “绿色低碳工厂” 等荣誉,更成功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行列,成为行业内兼具创新力与竞争力的标杆企业。
在余杭经开区,这样的智能化转型并非个例。在2021年成功上市的环保制造企业大地海洋,余杭经开区在其上市当年便助力其引进危废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完成对内部生产线的优化提升,更好地满足危废综合利用领域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瑞银电子先进数智化绿色制造基地项目已正式投产,为绿色智造写下生动注脚;优尼克“年产 2 万立方米智能灭菌系统项目”于今年上半年投产,崭新的环氧乙烷灭菌器陆续下线;土星动力新建的“全地形车智能制造”项目顺利投入使用,产能可达每年8万辆。截至目前,余杭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 100%,培育省市级 “未来工厂” 数十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矩阵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余杭经开区已从传统制造基地蜕变为创新策源地。这里不仅是南方泵业、华光新材、杭州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未来,随着“芯机能”赛道的持续深耕与创新资源的加速汇聚,余杭经开区将继续以智能化转型为笔、以企业培育为墨,在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征程上持续发力,书写向 “智造标杆” 迈进的崭新篇章。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