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浙江好人”!王良出:20年照料非亲残疾儿,大爱超越血缘

获评“浙江好人”!王良出:20年照料非亲残疾儿,大爱超越血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0 17: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2025年浙江好人半年度榜单揭晓,文成县双桂乡桂东村宝丰党支部副书记王良出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76岁的老党员,用二十载光阴守护一名非亲非故的智力残疾儿童,以超越血缘的亲情,在浙南山区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动人赞歌。

一句承诺,扛起跨血缘的守护

故事始于2005年的一天。当时56岁的王良出路过村民包连俭家,一阵婴儿的哭声让他停下脚步——刚满3个月的包兴王正躺在床上饿得直哭,而孩子的父母均身残体弱,母亲更是存在智力障碍,根本无力照料。

眼前的情景让王良出心如刀绞,“孩子是无辜的,不能不管。”王良出和妻子商量后,当即决定把孩子接回家照顾。起初,包连俭夫妇省吃俭用凑了600元作为半年生活费,但随着他们工作的废品厂倒闭,连自身生计都成问题。王良出看在眼里,主动说:“钱的事你们别操心,孩子我们来养,别的不敢保证,但不会让他饿着冻着。”一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二十载如一日的沉重付出。从此,从嗷嗷待哺的奶粉尿布,到头疼脑热的医药费,再到未来的上学开销,这副重担便牢牢压在了王良出夫妇肩上。

这句承诺,一守就是20年。换尿布、喂奶粉、洗衣做饭、送医看病……无数个日夜,只要包兴王有动静,王良出夫妇就起身照料。“他就是我们的亲孙子。”王良出常说。在老两口的呵护下,包兴王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一步步长大。

四处奔波,为“折翼天使”寻教育之路

眼看着就到了上学年龄,王良出却发现孩子也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生活难以自理,包兴王因无法适应普通教育环境被劝退。但老两口没有放弃,四处打听适合特殊儿童的学校。“就算有障碍,也要让他学点本事!”

2013年,王良出得知文成县启智实验学校专门接收特殊儿童,虽然离家较远,但为了让孩子接受合适的教育,夫妇俩毅然做了这个决定。从此,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和妻子轮流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双桂乡和峃口镇之间,接送包兴王上下学。“我一直以为王老就是孩子的亲爷爷。”包兴王的班主任王海东老师回忆道,学校里大小事都是他来沟通,运动会他也陪着孩子跑,得知真相后的他深受触动。

岁月见证,平凡中显伟大

如今,在王良出夫妇的照料下,曾经完全无法自理的包兴王,已能自己洗衣服、购物、打电话,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我们都是残疾人,没能力管孩子,全靠老王夫妇,这份恩一辈子还不清。”包兴王的叔叔包连热哽咽着说。村民董爱宾常去王家串门,她动情地说:“吃饭时,老两口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就怕他吃不饱、吃不好。那份心啊,比亲的还亲!”

年过七旬的王良出,本该安享晚年,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这个没有血缘的“孙子”。“我们老了,最担心的就是他以后怎么办……”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牵挂。二十载光阴,从日常开销到治病费用,他自掏腰包从未计较。“我想给他找个能胜任的工作,让他以后能立足。”

这份跨越血缘的守护,不仅让一个残缺的家庭有了温暖,更在邻里间树起榜样。正如当地村民所说:“老王用行动告诉我们,啥是共产党员,啥是人间真情。”他们的故事,正是“浙江好人”精神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