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照亮海宁夜空,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璀璨启幕

非遗之光照亮海宁夜空,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璀璨启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15 18: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夜幕的缓缓降临,11月14日晚,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迎来了一场传统与艺术的文化盛宴——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式。为期三天的大会以“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共襄盛举,共同见证这一纺织非遗领域的璀璨时刻。

在海宁这片纺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一场场地方特色文化节目的精彩演绎为开幕式拉开大幕并穿插其中,将气氛推至高潮。舞台上,乐声悠扬,演员们带来了《海宁花灯》、《皮影情》、《锦绣》一系列舞蹈、歌舞表演,将海宁乃至江南地区的文化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非遗盛宴铺垫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积聚力量,创新传承

在领导致辞环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谈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创新性地探索了在行业工作中传承和应用非遗文化的工作新思路,过去七年,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平台汇聚了越来越多执着于纺织非遗事业的传承人、专家、学者、设计师和品牌商,大家共聚一堂不断探索纺织非遗的现代设计价值转换,也积累了100多位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和新青年致力于纺织非遗文化传播和产品研发、设计营销。通过纺织非遗大会平台,积极推进了纺织非遗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了纺织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今年,第八届纺织非遗大会在许村举办,是海宁纺织产业集群融合文化时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纺织非遗与现代产业更紧密结合的体现,通过文化赋能推动纺织产业的时尚化升级。

海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红莲致辞表示,一直以来,以皮革、经编、家纺为代表的时尚产业是海宁的刚需产业、富民产业、根基产业。海宁始终把时尚产业作为“241”集群的首位产业来抓,皮革、经编、家纺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55%、20%、30%,其中家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当下的海宁正涌动时尚新潮,我们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因地制宜大力探索纺织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当下的海宁正掀起转型热潮,我们坚持科创赋能、数智赋能,推动时尚产业加快转型、迭代升级。纺织非遗大会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成果交流的行业盛会,也是我们共商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借助此次契机,海宁真诚邀请各位企业家、设计师能够来到海宁、落户海宁。

经过40多年传承发展,许村的纺织产业已形成“家纺+服装+数字”联动发展的格局,已呈现“规模化、品牌化、IP化”的发展势头。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许新峰表示,许村辖区拥有纺织经营主体1.5万余个、企业3500余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厚实的产业基础是许村打响“好面料、许村造”纺织区域品牌的最大底气;不竭的产品研发是许村打造“国潮时尚小镇”的最大王牌。“近年来,我们将传统织锦缎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运用现代设备织造宋锦、云锦等纺织非遗产品,让许村在国风面料新赛道上跑出了新风采。”从“一块布”到“一个家”再到“一座城”。许村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推进新时代纺织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指出,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百年丝绸学府”,在纺织非遗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海宁作为中国纺织重镇,在纺织非遗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表示,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纺织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愿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携手共进,紧密结合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需要,开展纺织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全力建设现代纺织技术的创新发展平台,让纺织非遗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动纺织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荣耀加冕,人才璀璨

为推动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传统文化与时尚经济的同频共融。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宣读了2024年纺织行业非遗推广大使及新青年聘任决定。正式聘请12位在非遗传承保护、融合创新、市场开拓、产业探索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非遗传承人、企业家为“2024年纺织行业非遗推广大使”;聘请10位代表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服务意愿的青年人才为“2024年纺织行业非遗新青年”。今后,这22位杰出人才必将为纺织非遗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图说:2024年纺织行业非遗推广大使聘任仪式。

图说:2024年纺织行业非遗新青年聘任仪式。

非遗大秀,揭开华章

“非遗传承·国风潮涌”非遗服饰大秀成为本次开幕式的华丽尾声。这场大秀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灵感,通过模特们的精彩演绎,将中国纺织非遗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国三大名锦系列”到“海宁地方特色工艺结合创新设计系列”,再到“中国华服与婚服系列”,每一系列都让观众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尚魅力。

(中国日报记者陈烨)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