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大海,给千岛之城舟山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一分与世界接轨的辽阔想象。舟山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在建设海洋经济中提出实施“985”行动,这为舟山指明了发展方向,打开了思路,播下了高质量发展的“蓝色种子”。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舟山着力构建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做强八大高能级发展平台,抓好重大基础设施、海岛共富先行、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有机更新、除险保安五件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舟山大跨步迈向新蓝海的坚定脚步。
找准新路径,促进海洋渔业再升级。行至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惠群码头,轮船汽笛声、车辆喇叭声、人群交流声、叉车吱吱声,成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特有的交响曲。
今年上半年,基地核心区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17.94亿元,同比增长24.66%,占舟山市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4%。其中,远洋捕捞及相关服务业产值37.48亿元,占舟山市的45%;远洋水产品加工产值13.21亿元,占舟山市的37%;远洋水产品贸易额67.25亿元,占舟山市的68%。
“这里每铲车大概运送一吨左右,我们这个仓库内能够存放4000吨货物,现在里面堆放了3500吨左右,这里就像一个‘鱿鱼银行’,可以随时取放。”舟山惠群远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张旭东告诉记者,基地核心区冷库库容已突破52万吨,形成浙江省密度最高的冷库集群。
做深做实全产业链,数字赋能成为提升“一条鱼”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中国远洋鱿鱼交易中心,新上线的“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正在接入“浙农云仓”智慧冷链系统,该平台通过线上交易、线上结算、供应链融资等方式,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在“远洋云”数据仓上,鱿鱼、金枪鱼、沙丁鱼、鲐鱼、秋刀鱼等9个远洋水产品93个规格在线交易,舟山市内远洋渔业企业100%注册并关联远洋渔船670艘,吸纳全国其他地区生产捕捞、加工贸易等产业上下游企业1000余户。捕捞企业可以找到下游加工贸易企业,获取线上订单;下游加工企业也可以采购自己所需要的原料。相比于传统的贸易方式,贸易的效率提升了两倍以上。
“今年成交额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30%,远洋自捕鱿鱼交易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浙江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杰说,平台已吸纳上下游企业千余户,遍及全国22个城市,今年重点推广冷链仓储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减轻冷库企业运营负担的同时,打通产业核心环节,让冷链走上“云端”。
转型升级永无止境。从强化捕捞运输及配套保障能力,到创新线上贸易服务场景,从打造现代海洋食品产业园,到扎实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今年以来,从不满足于现状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围绕远洋渔业“一条鱼”全产链各环节再谋进取。
“建设远洋渔业检验检测中心,建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食品安全专家库,建立‘一条鱼’全产业链,是保障舟山渔品输出的基石,是擦亮舟山远洋渔业金字招牌的手段。”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平说。
填补空历史,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今年以来,舟山交通领域传来好消息: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合建大桥5号主墩已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金塘海底隧道宁波侧完成首段全断面英安岩地层掘进,项目整体推进较为顺利,标志着浙江最后一个设区市不通铁路的空白历史,也将在2028年前结束。
甬舟铁路项目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线路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舟山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至本岛,终于舟山(白泉)。正线长76.4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70.1公里,利用既有线6.3公里,全线共设7个站,其中新建北仑西、金塘、马岙、舟山等4座车站,改造宁波东、邱隘、云龙等3座既有站。项目跨金塘水道采用隧道方案,跨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水道,采用与甬舟高速公路复线公铁合建桥梁方案。铁路等级为高速铁路,设计行车速度250km/h。项目初步设计总概算269.89亿元。建设工期6年。
2022年10月31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正式开工。大桥连接舟山群岛的金塘岛与册子岛,所处海域风大、浪高、水深、流急,须同时满足高铁、汽车通行以及船舶通航要求。目前,大桥主桥5号主墩、4号主墩已从海底拔地而起。大桥册子岛侧主墩(5号主墩),所处位置水深达60米,由18根直径6.3米的超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来组成主墩桩基。
“主跨1500米级的公铁两用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从未有过。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桥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主跨为1092米;已合龙的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桥为常泰长江大桥,主跨为1208米。这两座公铁两用桥,均采用斜拉桥体系。“对斜拉桥而言,跨度1200米级已到极限。”中铁大桥局西堠门公铁大桥总工程师王东辉说,随着跨度加大,构件规模、施工风险将呈几何式增长。
建设中的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为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是一项超级跨海工程,具有跨度大、结构新、标准高、环境恶劣、施工难度极大等特点,有着世界“八大创新”:世界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之首;世界同类型中最宽的桥梁;世界公铁跨海大桥海上主塔高度之最;目前世界上桩径最大的桥梁钻孔桩基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孔锚;世界首个嵌入式设置沉井基础;跨海高速铁路桥梁中首次采用空间变幅缆索体系;跨海高速铁路桥梁中首次应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
甬舟铁路建成,对于构建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形成大陆与舟山岛间最为便捷的客运通道,推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和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新科技,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打造什么样的科研队伍?传承什么样的科研文化?做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根据“三支队伍”建设新要求,东海实验室在年初发起了“东海三问”,东海实验室党委委员宋春毅在接受“这,就是舟山”——走进“985”行动 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融媒体采风活动时说,结合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及实验室科研实际,东海实验室逐步提炼出了“胸怀家国、担当拼搏、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指引着我们心无旁骛做科研、脚踏实地攻难关,奋力打造一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东海力量。
东海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由舟山市政府举办,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智慧海洋省实验室。实验室以海洋环境感知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目前已形成一支以“全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近200人,承担或实施国家、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近30项,包括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大型水下无人航行器”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实验室总体发展不断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
“整个实验室都是围绕海洋环境感知这个领域来做研究,学科相互交叉,也可以互相学习。东海实验室方向明确、任务聚焦,和我的研究方向很契合。”来到东海实验室之后,曾玉明最大的感受就是聚焦海洋。作为东海实验室海空电磁感通装备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目前曾玉明主要研究雷达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细数一路走来的经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担任相关领域科研攻关重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一方面是我在校期间就对海洋很感兴趣,对有挑战性的研究很兴奋,另一方面就是我深刻感受到海洋作为我国的重要研究领域,在一些技术上还非常薄弱,迫切希望去攻坚技术难题。”到目前为止,曾玉明已在主流高水平SCI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国家专利12项,并担任主流SCI期刊IEEE JOE、JARS审稿人。
陈家旺,从事海洋创新技术理论与装备的科研工作。“梦想,是通过海洋技术装备创新将深海资源信息的获取能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对国外船载岩芯测试装备的依赖”,陈家旺说。
敢为人先的他勇于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引领潮流,他的原创成果不断成为“国内首创”与“国内领先”:研制的深海长柱状保压取样器获14.5米长直径90mm的单根保压岩心柱,为国际记录保持者;国内首台套船载保压岩心转移切割及测试分析装备,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并在南海水合物试采区得到生产示范应用……截至目前,陈家旺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
李娜雨是东海实验室招收的第一位博士后,也是实验室成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首位出站的博士后,2022年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舟山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高能效多波束相控阵芯片与系统设计技术,切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集成电路发展方向,将引领芯片、封装和阵列一体化设计变革与技术创新,是B5G/6G通感一体化信息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
当下低轨卫星通信既是空天地海立体感知网宽带互联、也是6G(IMT-2030)提出相较于5G必须具备的“全球覆盖和高精度定位授时”新能力实现的唯一有效解决方案。应用于该领域,多波束相控阵技术将有力推动低轨卫星载荷轻量化,并增强地面卫星基站等装备多域安全抗扰通信能力及高精度探测感知能力。
肩负“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赋能智慧海洋工程”使命,未来,东海实验室计划将通过5—10年努力,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一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成为海洋智能感知技术领域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舟山“985”行动,释放舟山船舶工业新潜力。今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浙江造船业开足马力,上半年浙江省造船完工量增长近六成,位列全国第三。舟山,作为浙江省近八成船舶修造行业产值的区域地,是如何紧抓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成为浙江船舶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
近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强化项目招引和重点工程推进,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1-7月份,舟山市上交出一份抢眼的“成绩单”:舟山市规上船舶工业实现产值244.3亿元,同比增长27.0%,占浙江省70%以上。造船完工193万载重吨,新接595万载重吨,手持1202万载重吨,分别同比增长84.2%、54.7%、67.4%;修船2663艘,实现产值124.4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国35%以上,约占全球20%,持续巩固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地位。
为引导企业向高端绿色节能产品发展,今年舟山市综合运用首台(套)、技改补助等惠企政策,落实资金超1000万元。如舟山中远海运重工15.4万吨穿梭油轮获评中国十大创新船舶,长宏国际115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开工,目前舟山市已有16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或浙江省首台(套)。高端船海产品修理改装比例较2年前增长10%,太平洋海工完成国际首艘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动力改装交付。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修船管理部副经理孙明凯告诉记者,转子帆安装在船舶甲板上,利用海上风能产生辅助推力,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根据船东反馈,可以节省油耗5%-10%。”在3号坞场地,通体白色的转子帆正在调试,计划28日驳运,在6#码头吊装作业,工期25天。
一个小技改,折射了沿海发展的“大生态”。作为海洋特色产业发展,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普遍性难题。舟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舟山市计划通过2-3年时间,实现船舶工业布局得到优化,船厂生产基础、环保水平、安全生产和亩均效益等显著提高,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推动船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化,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太平洋海工等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化船舶修造企业新材料创新和新工艺提升。首创绿色修船动态管理,推动重点企业成功研制舱内超高压水除锈机器人、智能喷涂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万邦重工和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修船示范企业”,万邦重工成为中国船舶修理企业中的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据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与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挪威库纳森等航运巨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累计建造并交付FPSO、FSO、PSV、3300TEU/3600TEU集装箱船、152K/154K穿梭油轮、111K原油轮、113K成品油轮、5000PCTC汽车滚装船、600人海工生活平台等120余艘各类型船舶,其建造交付的15.4万吨穿梭油轮项目涉及的9项核心建造指标中有7项跑赢韩国同行。
得益于舟山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向,以“415X”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全力推动定海区、普陀区打造省级船舶产业集群核心区、按核心区标准推进岱山县建设协同区,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提升产业自主研发设计、绿色智能修造能力,到2027年,产值有望达到600亿元。
培育新增长,激活创新创业新引擎。近年来,舟山乘着“双碳”战略的东风,在挖掘海洋资源优势、新能源布局上亮点频频,逐步构建起风力、光伏、氢能、甲醇、潮流能等低碳能源体系,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绿动力。
新奥从需求侧入手,在舟山自有LNG接收站率先探索与实践,因地制宜,打造的全国首套LNG气化冷能双环发电系统,具有发电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LNG接收站低碳化、智能化建设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了发展新路径。
新奥舟山LNG接收站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核准的第一个民营企业投资的大型LNG接收站项目,是国家重点互联互通工程之一,该项目一、二期分别于2018年8月、2021年6月建成投用。2020年8月,新奥舟山外输管道试运行,成为浙江省网的“第八大气源”。
“我们在舟山有三个码头,有六个泊位。1号码头是一个主要的接卸码头,可以停靠8万方到26.6万立方米的船舶。然后是2号码头,我们设计的是一个返装船码头,前期一期的基础上,我们建了两个装船泊位总的来说,我们的码头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能够满足各种船舶的停靠和装卸需求。”新奥(舟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工程项目部主任刘建锋说。
新奥舟山LNG接收站三期项目于2023年开建,同时建设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今年1月底,三期项目6号、7号、8号储罐顺利实现了“三顶”同升,并在7号储罐升顶中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监测控制,精准调控储罐升顶时的气压、速率等参数,确保施工安全性、准确性。
在完成储罐升顶后,穹顶混凝土浇筑作业,成为一大关键环节,4座储罐穹顶浇筑历时63天,共完成混凝土浇筑量约16800立方米。
整体浇筑作业采用分圈施工方式,每个储罐穹顶分五圈进行浇筑,前两圈采用泵车进行泵送浇筑,后三圈均采用塔吊提吊料斗的形式进行吊送浇筑。接下来,项目部将全力冲刺LNG储罐水压试验节点目标。
据了解,三期项目预计2025年9月份建成投产。届时,新奥舟山LNG接收站的罐容,将由目前的64万立方米增至152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有望超过1000万吨,将有力提升接收站LNG资源承接和周转能力,推动华北、华东、华南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新奥天然气的崛起,正是舟山锚定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向海图强、实干争先的一个缩影。依托海洋资源禀赋的舟山,正在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提升至68%,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之一。
砥砺正当时,企服中心的服务理念。“我们一次申请就拿到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太方便了!“舟山市海辉起重设备租赁服务有限公司感叹道。
近期,舟山市根据企业诉求,创新推出道路运输“一件事”集成服务新举措,成功助力新成立的舟山市海辉起重设备租赁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一次申请,取得两证”,大幅缩减了企业办事的时间与成本。这一创新实践,为企业发展按下“加速键”,也为同类业务办理树立了新标杆,彰显了舟山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浙江作为改革的前言阵地和重要窗口,始终聚焦治理痛点难点、企业所需所盼、群众关心关切、深入实施政务服务治理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
舟山市坚持深谋快干,在全省率先出台《舟山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舟山市企业综合服中心自202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已设置10个服务板块,其中把海关、海事、边检、市监、出入境、口岸通关等办事窗口政务服务与增值服务融合打通,打造开放服务特色板块。推动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为大众创业提供便利。
“舟山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为企服务中台枢纽的作用,整合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资源,提供366项增值事项服务,通过板块协同、上下联动,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舟山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夏瑜说。从过去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为市场经营主体“要什么,给什么”,舟山市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闭环式管理推动涉企问题高质量解决,实现企业问题诉求“一件事一次办”。搭建“舟到助企”数字化应用,上线“浙里办”等多个端口,依托市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驿站等涉企问题“中台”开展常态化摸排。由44名助企专员组成的“24 小时不打烊”小舟智能客服团队,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市县之间统一调度、智能分发、快速处置。
舟山市委书记何中伟同志多次专题听取汇报,主持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联合召开专题部署会,担任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与“民营经济32条”一体融合推进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书记市长“政企面对面”机制,分专题召开座谈会,协调处理企业难题。
舟山市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链评估和要素评估,全省率先探索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聚焦金融领域增值服务板块中小微企业转贷小切口,打造数字化平台“舟转灵”,助力优化“金融计算器”功能,整合提升转贷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今年以来,为254家企业转贷423笔,累计转贷金额约11.15亿元。
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舟山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总目标,突出改革味、开放味、海洋味,构建“一心多岛(园区)多链条”特色增值服务体系框架。“一心”,贯通线上线下平台,打造涉企增值服务中心枢纽;“多岛(园区)”,加快打造绿色石化、新材料、船舶海工、海事服务等特色功能岛 (产业园);“多链条”,依托特色功能岛(产业园区), 打造强链补链延链等“一类事”增值服务和特色应用场景。舟山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的激情又一次点燃。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