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曹娥江畔,上虞名扬千年、繁华至今。3000年前,甲骨文上便有了 “上虞”的文字记载;它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它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女主人公祝英台的家乡。在历史上,上虞形成了“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涌现出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王充、“东山再起”典故的谢安、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电影名导谢晋等著名乡贤……
5月25日,文化寻根·浙学少年团的中小学生们跟着导师来到上虞,拜访这座灵韵之地、人文之城,寻根传统文化。本次浙学少年团的上虞文化寻根活动由上虞区委宣传部、上虞区社科联主办。
人文荟萃数今朝,白马湖畔看春晖
自3年多前浙江省社科联、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推出了“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报道以来,吸引了全省青少年的目光,因文化寻根活动而兴起的浙学少年团渐渐壮大。
参加本次上虞行的浙学少年团成员,是历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的优胜者和参与者,也是文化寻根活动的“铁粉”。
大家首站来到了上虞象山脚下、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1908年,上虞乡贤陈春澜先生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春晖中学。
20世纪20年代的春晖中学,延聘名师硕彦,在浙江首创男女同校,倡导民主自治,高扬革新精神,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学校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赢得“北南开,南春晖”的美名,成为中国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走进青砖瓦房的校史馆,迎面便见照壁处经亨颐手书的“与时俱进”四字;厅堂里是当年陈春澜、王佐与经亨颐商量建校时的场景再现。墙上贴有一张1920年代教师名录,上面记录的是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经亨颐、朱少卿、夏丏尊、吴梦非、丰子恺、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赵廷为、冯三昧、方光焘、王任叔……那些曾经落脚此处的大师们,谱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同学们惊叹于一所中学,竟然能够汇集这么多的大师。
立于春晖中学北门外的春晖桥上,两岸边樟树遮天、杨柳依依,远处是波光粼粼的白马湖,朱自清居于此写下的“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之景便在眼前。跨过桥便是一组春晖中学文化名人旧居,参观了这里,才能深刻地了解春晖中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化发源地之一、新教育启蒙地之一的缘由。
迎面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禅居晚晴山房,站立在草地上远眺白马湖的弘一法师竹杖芒鞋造像,表情沉静,不悲不喜、不嗔不痴。浙学少年团成员、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五年级的陈雨哲说:“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正是弘一法师一生的写照吗?”
甫上二楼,同学们纷纷掏出笔记本,开始抄录门上的那副对联: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这是李叔同最爱的一句李商隐的诗,有同学边抄写边念出这首《晚晴》全诗。
房间墙上贴着李叔同作词的《送别》,这也是春晖中学每年毕业典礼时必唱的歌曲。
挨着晚晴山房的,是丰子恺的旧居小杨柳屋,屋中循环播放的是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担任音乐老师期间作曲的校歌《游子吟》。听着此曲,参加过浙江少年诗词大会的同学们,不禁跟着轻声吟唱起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具有时代特色的歌声,回荡在小杨柳屋中。
翠色青瓷记录千年历史,瓷国之源传承中华文化
俗话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但很多同学不知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上虞的越窑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中国成熟青瓷的源头,这里有着千年的青瓷文化。
浙学少年团的同学们来到位于上虞上浦大善小坞村的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参观,在“瓷国之源”陈列馆,大家看到了出土于上虞各古窑址中的青瓷,从饮食器、贮存器、卫生器、寝具、照明具到文具、陈设品、乐器、祭器、明器、玩具等应有尽有。
杭州市行知小学四年级的伍澄泓在研学报告里写:“展厅里陈列着不同样式的青瓷。瓷色,像将雨未雨的天空,像刚出芽柔润的小草,色彩若冰似水,仿佛轻轻地碰一下,就会涟漪荡漾出去,让人不自觉地屏息静气。我最喜欢的是三足砚,下面有三只‘小脚’,上面是装墨的大盘子,古朴可爱。”
在展区,讲解员提问:“同学们知道陶与瓷的区别吗?”
参加过多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及浙学少年团研学活动的徐子恒立刻高高举手应答:“陶的烧造温度低,用料不讲究,吸水性大,新石器时期就有了;而瓷器烧造温度很高,表面涂有釉,不透水,工艺要求高。”
作为上虞越窑重要组成部分的窑址群,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见证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禁山早期越窑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它的发现也颇具传奇。2013年夏天的一场台风,从山上冲出了大片的瓷器碎片,考古人员经过发掘,竟然发现了从东汉到西晋的三条青瓷龙窑遗址,瓷片堆积层厚度达1.5米以上,从汉代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是目前同时期窑址中堆积最厚、持续时间最长、序列最完整的,出土的产品标本均为成熟青瓷器,种类丰富,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型,胎釉质量高,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而高超。
这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亚于石破天惊,从而确认了中国成熟青瓷的出现始于东汉。充分说明禁山窑址是成熟瓷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的典型代表。
站在禁山古窑址,浙学少年团随行导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给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古代龙窑的操作流程、瓷器烧造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三条龙窑在青瓷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上虞瓷源文化小镇里,同学们漫步参观着越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各个工艺流程,每一件青瓷制作,都需要经过构思、拉胚、修胚、干胚、上釉、烧窑等过程,从一团瓷泥到一件成品青瓷,中间足有72道工序。
同学们收获了意外之喜——获赠每人一只青瓷小茶杯,有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就想用它来喝上一杯水了。
一日研学,上虞的春晖文化和青瓷文化给每位浙学少年团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