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经济新目标,余杭向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再出发”

锚定经济新目标,余杭向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再出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1-17 17: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眼下,正值余杭的“两会时间”,在开年之际,向春天进发,谋划未来。1月17日,余杭举行2024年第一次区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余杭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梅建胜介绍了去年余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可喜成果。

如,勇夺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等6项全国性荣誉,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等10项全省第一(唯一),取得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数量等10项全市第一(唯一)等,余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去年也是余杭区经济发展二次攀峰的一年,重塑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完成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37%,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06%,总量重回全省第一。”

打赢“经济翻身仗”之后的余杭,今年又将朝着什么样的新目标进发?发布会上,梅建胜透露,余杭区将坚持数实融合为重,奋力提升战略性新质生产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超1000亿元,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向着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再出发”。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连续“破千亿”。去年,余杭引进百亿项目2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充分提振了士气与信心。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余杭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目标还要继续保持在1000亿以上。

如何让连续“破千亿”的雄心壮志变为现实?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余杭将重点聚焦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民生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农村、水利、房地产等八大专项领域,提升投资精准度。

相比往年来说,今年有三大重点方向。一是全面启动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建设,系统谋划推进一批中轴线上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拉开城市框架、掀起建设热潮。二是全力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加快落地首期“十大项目”,重点涵盖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和城乡公服补强等多个领域。三是持续致力民生保障补短板,聚力推进一批教育、医疗、公共文体设施、保障性住房等群众重点关注领域项目建设,让更多余杭老百姓共享城市新中心发展成果。

余杭区还坚持以重大项目稳舵领航。今年将以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为核心,加快建设72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速推进430个政府投资项目,重点服务保障167个重点产业项目,不断积蓄余杭产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区”,去年余杭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有望实现全省第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余杭要推动数字经济再攀高峰,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高原建峰,如何再攀峰?

其实,跃动的数字代表着这座创新创业之区涌动的脉搏。在余杭,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群星闪耀”,新兴产业“蔚然成林”……因此,余杭首先将聚焦企业梯队建设,做强产业支撑。

据余杭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余杭将继续深化与阿里巴巴“1+6+N”重点业务版块全方位战略合作,促进生态集聚势能向增长动能转化。同时,围绕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高成长性企业,持续强化要素精准供给;深化数字经济企业“小升规”攻坚行动,在软件首版次、大数据应用等重点专项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全周期服务。

其二,聚焦数实融合提升,塑造智造优势。如,加快数字经济制造业项目招引,构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工业集聚区,打造“未来工厂”建设闭环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多层级智造企业雁阵,打造余杭智造区域品牌。

此外,还要深挖新兴动能。其中,将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两大千亿级产业建设为核心,以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发挥重大项目带动效应。

围绕“126X”未来产业体系,再谋划建设一批配套服务完备、经济效益突出的数字产业空间载体,助力新星企业高质效发展,释放新兴动能,构建增长新引擎。

提升营商环境,营造最优生态。要实现两个“千亿级”目标,营商环境是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仅去年一年,余杭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余杭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一中心”“一平台”等增值服务改革体系,加快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

要让科技成果的“潜力”转化为科创产业“实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取得新突破。因此,余杭将进一步总结运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余杭模式”,努力打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尤其在抢抓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未来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方面,强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

如今,有超40万人才在余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份人才家底在2024年预计突破45万。因此,余杭还将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商安商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创业者同余杭一起共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向“新”而行,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携手孕育新的丰收!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