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7日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极为丰富,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年来,金华市博物馆始终牢记使命,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全面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近日,金华市博物馆联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Z视介共同推出《我在云端修文物》文化互动产品,通过数字化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我在云端修文物》首次将博物馆文物与数字化相结合,创新打造文物修复体验,意在以数字化的新媒体手段创新赋能文化宣传。
精选典型珍宝:离文物“近”起来。在中国青铜镜史上有记载的西晋孔子四弟子纹铜镜,1992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纹饰在出土文物中很少见,钮外伸出四叶纹,每叶间装饰双鸟及松柏,并刻有孔子与他三个最有名的弟子。每个人物旁铭刻名字,分别孔子和子贡、颜渊、仲由,表现的是孔子与三个弟子围坐讲学的场景。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类以孔子和弟子作为镜纹题材的铜镜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现,但这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铜镜中,唯一明确注明孔子与三大弟子身份的铜镜。
元代的婺州窑乳浊釉梅瓶,最具金华地方特色。器物高23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10.7厘米,底径7.7厘米。顶部有配套的杯形盖,通体施乳浊釉,釉层晶莹润泽,乳浊发色天蓝。梅瓶是一类储酒器,始于唐,流行于宋至清,这对乳浊釉梅瓶是婺州窑晚期乳浊质感浑厚、天青、天蓝色居多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
数字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产品以时光大门打开的视频方式亮相,设计上虚实结合,以手绘形式清晰地还原了文物本身。在技术方面通过对文物高清影像化扫描结合Vue3和Canvas实现的动画效果,通过空间转换将碎片在3D场景中进行变换和移动,打造出逼真的立体效果和交互体验,使用户化身“修复师”,达到高精度修复体验。在修复过程中,用户不仅可以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通过纹理、材料、颜色加强对文物的记忆。参与完整修复后可获得专属数字证书并分享,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物修护和保护中来。
目前,已开放4件待修复文物,分别是西晋青釉瓷狗圈、唐代青釉瓷碗、西晋孔子四弟子纹铜镜和元代婺州窑乳浊釉梅瓶。当修复人数达成一定数额后,金华市博物馆还将在春节期间继续开放更多残损文物,包括西晋青釉台阁堆塑、宋代螭龙纹铜香炉、清代光绪吕焕章金华府城图、近现代黄宾虹山水立轴等。
《我在云端修文物》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充分运用浙江数字化工具,强化数字赋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将文物传承下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