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客厅: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读书抚琴、观海画鱼、采花染布……在慢时光中,体验乡村闲适的生活,感受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成为台州温岭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

乡村文化客厅: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0-15 11: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读书抚琴、观海画鱼、采花染布……在慢时光中,体验乡村闲适的生活,感受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成为台州温岭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

对很多人来说,乡村文化客厅也许是个“新名词”,但提到家庭图书分馆,大家肯定不陌生。乡村文化客厅是温岭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创新。简单地说,乡村文化客厅是大家熟知的家庭图书分馆的“升级版”,相较而言,其文化功能更加丰富多元,特色更加鲜明,建设标准也更高。自2022年第一家乡村文化客厅创建至今,温岭已建成主题特色各异的乡村文化客厅32家,为城乡居民提供就近的优质文化服务,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位于石塘镇前进村的半山书屋,建于2019年,是温岭的一家家庭图书分馆。因主人爱好书法、古琴等传统文化,半山书屋成为温岭试建的第一家乡村文化客厅。从无到有的创新,源于温岭公共文化服务良好的工作基础。

何为乡村文化客厅?乡村文化客厅是集展示、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能满足乡村文化活动需求,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城乡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

“家庭图书分馆的功能仅限于图书的借阅,我们就想,既然家庭图书分馆有场地,有群众基础,分馆主人又大多是热心分享、有着文化情怀的人,那是不是可以赋予更多的文化共享功能呢?”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科负责人介绍,温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家庭图书分馆建设运行成熟,“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功能辐射也很全面,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上创建乡村文化客厅也就水到渠成了。

去年,通过要素融合、功能融合、提档升级等举措,温岭首批13家乡村文化客厅成功创建,其中5家是由个人力量型家庭图书分馆提升而来的,其他几家则由主题空间型家庭图书分馆升级而成。

从兴趣出发,在乡村制造惊喜。每周,一到“艳子”老师的上课时间,陈女士总会早早地吃好饭,前往石桥头镇下宅吴村的三透里乡韵文创园参加草木染课程。自从第一次被同事带着接触了草木染,陈女士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我已经学到第二期了,只要有‘艳子’老师的课,我就会一直学下去。”陈女士说。

陈女士口中的“艳子”老师,原名蒋锦燕,是雀舍工作室的主人,也是一位草木染手艺人。草木染是利用大自然中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

那天,蒋锦燕刚结束了一场旅行,匆匆赶回。“去哪里了?怎么好几天不见?”蒋锦燕一下车,便有村民热络地和她打招呼。“去玩了呀!”她满面笑容,高兴地回答。

“只要有时间,我基本都在工作室,和当地的村民都处得很熟了。”蒋锦燕说,她之前一直住在市区,以照顾家庭为主。2019年工作室成立,这里就成了她的另一个家。三透里乡韵文创园内建有一座乡村美术馆,里面陈列着文创园内几位民间艺人的工艺美术作品。去年,文创园成功创建为乡村文化客厅,蒋锦燕变得更忙碌了。除了接待团队来学习草木扎染,她还推出公益课程。平时有村民来请教,她也总会毫无保留地讲解、传授,“比如端午节做香囊,做好都直接送给村民了,也不收费。”蒋锦燕说,她本就是喜欢做手工的人,喜欢这种慢下来、又轻松自在的环境。

“越学兴趣越大,觉得每一次都有惊喜。”几堂课学下来,陈女士已经能用草木染的布料给自己做包包了。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成了“雀舍”的常客。“草木染让我们的业余生活更有趣味、更丰富,和植物近距离接触,感受植物染料的千变万化,也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陈女士说。

陈女士的感受,正是温岭建设乡村文化客厅的初衷: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和“最美”一公里,将公共文化服务植入居民日常生活,进而有效带动乡村文化生活的活跃与发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体验非遗,沉淀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其他乡村文化客厅比起来,箬横高龙乡村文化客厅室内面积算得上最大。高龙乡村文化客厅位于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内,依托温岭草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而建,由高龙帽苑、美好生活馆、高龙会场、传承创新空间、草编精品陈列馆等场馆组成,面积超1000平方米。

这里,可以说是帽子的“天堂”。推开高龙帽苑棕色的仿古木门,迎面的是一整墙的草编工艺历史介绍,左手边一幅“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的墙绘惟妙惟肖。馆内还有草编编织工具、原料种植工具的陈列展示。通过这些展品、图片以及文字的介绍,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一顶草帽的前世今生。

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温岭草编工艺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现代文化生活的表现。以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温岭工艺草编帽,在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新结合上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如何让下一代了解这一既传统又充满着创新精神的非遗项目?通过丰富的研学课程,箬横高龙乡村文化客厅让孩子们既能涨见识,又能玩高兴。

“我们特地培训了一个6人的指导老师团队,通过彩绘帽胚、编织草帽、草帽走秀等环节,让孩子们对草帽及温岭草编有全面的了解。”舜浦帽业行政经理毛海荣介绍,根据参与者不同的年龄段,研学课程的侧重点也不同,能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正因为课程设计丰富、内容优质,高龙乡村文化客厅备受欢迎。“我们一般一个月有一两次的公益研学课程推出,一次时长3至4小时,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得无聊。”毛海荣说,一年下来,高龙乡村文化客厅可向近2000余人分享“温岭草编”,充分发扬本土非遗项目的魅力。

目前,高龙乡村文化客厅已成为当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中重要的文化节点地标,成为极具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共享“渔”味,助文旅融合更有“娱”味。赏景、放空,隔离一切工作上的烦恼,“躺平”在石屋民宿中,正成为很多游客来石塘度假的新方式。在海山生活民宿,“躺平”的度假生活因为渔区文化的共享,更有“渔”味。

民宿的接待大厅,有一扇大玻璃窗,站在这里举目向外,是毫无遮挡的金沙滩海景。大厅内,有图书陈列,也有船模、海螺标本、石头画、蟹壳画等极富渔区特色的展品。只要游客有需求,民宿还会推出石头画、蟹壳画的体验课。“下雨的话,去景区玩不方便,我们就会提供这些文化共享服务。”民宿负责人张德友介绍,为增加民宿内海洋文化的体现,民宿特地邀请陈祥来在民宿内设立海洋文创工作室。

陈祥来是石塘有名的民间手工达人,也是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鲎壳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塘人,陈祥来对海洋文化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旧木船、旧浮球等无用之材,在陈祥来手中,都是极佳的工艺美术材料,通过创作能焕发新生。民宿内的很多装饰摆件,就是陈祥来用旧木船做成的。通过这些“渔”元素,渔区独特的人文风情也得以向游客展示出来。

“很喜欢,特别是石头画,觉得很有特色,也很有纪念意义。”游客小陈来自安徽,在民宿内观赏了精美的石头画后,决定自己也要画一次。用来画画的石头,就是他在沙滩上散步时捡来的。在民宿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一个多小时后,一幅“海上日出”跃然“石”上,“这块石头一定要带回家,以后看到这幅石头画,就会想起在石塘度假的快乐时光。”小陈说。

“我想,我们民宿和现代风格酒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当地渔区文化的体现。”张德友认为,和沙滩、海等自然景观比起来,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容易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这时,文化共享就可以是变流量为“留”量的密钥,让文旅融合真正实现。得知温岭正在大力创建乡村文化客厅,“海山生活”积极加入,“乡村文化客厅所需的功能,其实就是我们民宿的一个运营方向,两者非常契合。”

优选文化空间,推动乡村更高质量发展。去年,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温岭还完成了《乡村文化客厅建设指南》《乡村文化客厅建设与服务规范》标准草案的编制工作,对乡村文化客厅的选址要求、用地面积、文化设施、标志标识、服务内容等均设定了统一的标准,力求依托标准化的手段和规范,推进温岭乡村文化客厅建设。其中,《乡村文化客厅建设与服务规范》已列入台州市地方标准制定计划。

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提高社会参与率,温岭同步出台了《温岭市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资金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扩大乡村文化客厅建设覆盖面。

“今年的目标,是完成50家乡村文化客厅建设。”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科负责人表示,打造乡村文化客厅这类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充分盘活利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域的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突破口。在乡村文化客厅的建设中,推进和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乡村文化能人)的培育,也是推动乡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当前,城市文化客厅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而乡村文化客厅的建设和推广仍有待继续探索和完善。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科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温岭将根据《乡村文化客厅建设与服务规范》标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全市乡村文化客厅的建设与服务效能,针对目前400余家家庭图书分馆、86家乡村图书馆(书院)、多家特色主题图书分馆建设基础,进行服务提升和改造,充分调动家庭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吸纳乡村文化能人、文化示范户、文化志愿者等参与乡村文化客厅的管理和服务,为台州乃至浙江省开展、推广乡村文化客厅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