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在临平境内延绵数十公里,抱城而过,是承载临平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母亲河”,是最为鲜明的城市标识,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文荟萃。金秋十月,行走在大运河畔的绿道之上,所到之处皆是绿意萌动、花香萦绕,宽阔的水面在朝阳下闪耀着金光,往来的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绿道的另一边,则是金黄的稻田和成片的琵琶林,农民在田间忙碌,构成一道靓丽的江南秋韵图。大运河(临平段)——一条29公里长的绿道如同跳跃的脉搏,正不断地生长延伸,就如一幅“只此青绿”的美丽长轴缓缓打开。
建一条生态廊道守护好大运河
大运河在杭州市临平区境内延绵数十公里,抱城而过,是承载临平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母亲河”,是最为鲜明的城市标识,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文荟萃。“贯连五方水,衢通千万家。”千百年来,运河水汇聚于临平,为城市发展打通了经济动脉。然而近年来,由于沿线低小散渣土工矿码头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污水零直排建设不彻底,另有沿岸农居风格杂乱、滨水绿化粗放等,河道及周边环境不容乐观,也与大运河保护、传承背道而驰。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此,大运河管委会(指挥部)联合属地镇、街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覆盖29公里运河沿线环境大整治、大提升,推进沿线低效码头、企业征迁工作,希望以此全面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群众生活品质。
征迁码头,环境整治,改善民生是首要目的。运河街道因京杭运河而兴,又以运河为名,必当大任。李大伯自小在运河边上长大,在河边嬉戏玩耍是他年少时的美好记忆,但如今,“家门口”的众多码头却成了他的心结,“有些码头里的砂石堆得比房子还高,风一吹灰尘就都到家里头来了。”提起家边上的许多码头,李大伯连连摆手说,为了运输砂石,工程车辆往来频繁,不仅灰尘多,噪音也是不小。
去年底,运河街道的杭州嘉润临平供销社有限公司物流分公司、杭州联合玻璃有限公司,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的首批签约码头签订了征迁协议。“以后我就可以每天带着孙子在河边散步、郊游,不用担心灰尘和噪音了。”李大伯说。
如今,从高空俯瞰,这个位置已经腾空留白,为建设卫康码头留出升级空间。建成后的卫康码头作为京杭运河(临平段)重要的陆水交通关键节点,将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重要的集散服务中心。
“我们扎根于塘栖,发展于塘栖,自然盼望着她能够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走去。”杭州塘栖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傅震维在完成签约后说道,虽然自己心里很是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大运河欣欣向荣的期待,未来自己还将继续留在塘栖、留在临平,为家乡的未来做出贡献。截止目前,已完成码头签约28家,已腾空25家;运河沿线35家工业企业完成签约,已腾空31家。2020年到2021年临平区省控及以上断面年均值均达到IIIl类水考核要求,其中国控断面五杭运河大桥采测分离数据显示总磷浓度2021年年均值较2019年下降7.14%。
谋一条致富廊道 因地制宜“复活”运河生机
生态的改变,不仅为当地环境增色不少,也带动着百姓的生活不断变好。行至塘栖镇的丁山湖畔,湖港交错,风光旖旎,处处透露着生动的野趣,塘超小径沿湖而设,与其交相呼应,烟雨江南的意境与现代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机融合。“趁着周末,带着孩子来感受大自然,下午就‘栽’进农家乐里头去,我们喝茶他做作业。”刚刚过去的周末,住在星桥的刘女士起了个大早,带着全家一起来到这个游玩、吃饭两不误的“遛娃”圣地。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也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丁山湖为例,大运河(临平段)正在经历着“蝶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运河管委会(指挥部)正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新路子:深化运河沿线资源的品牌化运作与产业化经营,打造大运河文创园和大运河瓷文化创意基地;以“招商+引智”为支撑,构建产业平台发展动力,着力对接影视文化、科技孵化、研发设计等领域;以蚕茧仓库、同福永酒厂等A、B岛现存工业遗址为基础,谋划带动大伦丝厂、五杭麻纺厂等沿线工业遗存进行整体提升。
在风光旖旎的大运河畔,有一座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大运河1986文创园。走进期间,榫卯积木、微缩古建筑……一系列文创产品映入眼帘,既富有传统特色,又饱含运河风情。而这座文创园的前身,则是一家闲置多年的老厂房。这里原本是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麻纺厂余杭分厂,而今依托于大运河现有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产业空间资源,它成为了集滨河生态、建筑景观于一体,功能丰富的文创园,实现了对老厂房的空间重塑、功能再造。
坚持生态优先、以文汇人、以景引人、以城聚人,这里正在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智慧生态城,大运河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城。
筑一条幸福廊道 开启大运河畔闲适新生活
时至傍晚,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越来越淡,逐渐淹没在深蓝色的夜里。而在运河街道五杭村,热闹才刚刚开始。蜿蜒曲折的沥青道路两侧植被丰茂,暖黄色的灯光投向路面,与三三两两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轻悦的虫鸣声伴着流水,为惬意的饭后时光充当背景音乐。
“这里原本都是做小五金加工的厂房,周边环境又脏又乱,变成现在这个模样我们是想也不敢想的。”正在散步的居民孙大伯说。今年年初,北靠京杭大运河、南临塘泾漾垂钓湖泊的五杭运河文化公园建成开放,绿道景观、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有花草怡情、有树木遮阴,原本杂乱无章的沿河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现在,往东边走的绿道现在也快修好了,村里环境这么好,怕是城里人都要羡慕了。”他打趣着说。
孙大伯口中的这处绿道,便是大运河绿道郊野段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亭五线绿道。建成后的亭五线绿道,从东湖北路特大桥至五杭大桥,共铺设透水混凝土绿道约1500米,两侧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氛围,南侧有古稻田,尽享田园风光。“亭五线绿道的修建,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能有效改善周边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东湖临平段项目部负责人洪振华说。
如今,在大运河管委会(指挥部)精心部署下,以杭州塘为主轴,一条全长29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即将把这些节点一一打通,遍览千年繁华。“我们要保留运河边上原有的状态,比如那些几十年的大树、林道及保护区范围内最小干预。”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项目设计负责人马利看来,大运河绿道建设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项目,要充分保留原有机理,合理完善绿道体系,同时唤醒商业、生产与文化活力,赋予周边地块更好的人居价值,“还绿于民,也是还健康于民,这才是真正的惠民工程。”
据了解,自去年10月建设启动以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建设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硬件”基础上,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挖掘、生态环境保护等“软件”进行提升。流域环境持续改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美好愿景正伴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日渐清晰。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