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聚力高质量发展,开启“双千亿”新征程

杭州余杭:聚力高质量发展,开启“双千亿”新征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2-19 18: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GDP达2502.20亿元,同比增长7.5%——过去一年,杭州余杭交出了“浙江经济第一区”桂冠下的“吸睛”成绩单。2022年,余杭提出崭新的“双千亿”目标。何为“双千亿”?就是紧紧抓住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重大机遇,力争通过三年的不懈奋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余杭新的更大贡献。

2月18日,聚焦“双千亿”目标,余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再次释放了一个强力“吸金”信号:余杭将通过其发布的“黄金68条”产业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内贸外贸协同发展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新政由6大版块构成,共68条举措。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在会上表示,这是一款为余杭产业和企业“量身定制”的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政策套餐”。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机制畅通无阻、要素紧密联结、吸聚能力超强的环路,无疑,余杭已经在这个黄金环路上聚合了产业、创新、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的叠加爆发力。
在去年,余杭就通过创新设立招才局和“引才图谱”开出一剂“聚才良方”,人才总量突破31万。这个总量,在2022年预计将超35万。而创新余杭“黄金68条”政策中,余杭更是对顶尖人才求贤若渴。如对顶尖人才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支持力度全国领先;对省“鲲鹏行动”专家等顶尖人才,经认定后给予最高1300万元的奖补政策。

不仅以人才为源动力推动产业、平台自主创新,余杭还精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落实凤凰行动计划,对独角兽企业给予累计最高1亿元补助。

面对“打造全省创新策源地”和“建设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的重大使命,余杭不断通过政策全方位吸聚资源,积极支持名校名院名企探索研究前沿领域和联合攻关关键技术。目前,余杭主动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省级“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计划,力争入选省级以上攻关计划项目15项以上,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锚定“四高地、一基地”目标,打造最优发展生态。事实上,余杭已经锚定了打造“四高地、一基地”的蓝图,即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全球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全球智能装备产业高地、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

围绕这个目标,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梅建胜介绍道:“‘黄金68条’将根据余杭区经济发展形势,重点加大对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各类现代服务等行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新政发布后,余杭会对数字经济领域研发、流片、IP(EDA)采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出一批新兴数字经济行业应用场景,对单个企业的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数字经济正在持续迭代。前不久浙江公布第一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余杭人工智能产业群位列其中。近年来,依托人工智能小镇产业平台,余杭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资源集聚,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余杭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特别提到,在生物医药领域,余杭将对完成临床三期的企业给予最高千万级别的补助,进入临床即可获得早期资助。从以前的“事后补贴”到现在的“提前拨付”,这样的模式属于全省独创,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

现场,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平台)10强”称号的阿诺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其联合创始人杨东晖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有4款药品进入临床试验,如果能获得“黄金”新政的支持,将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

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生态。比起健全产业和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余杭更致力于打造适宜发展的最优生态。在资金支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之外,余杭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内贸外贸协同发展,继续加大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保障人才安家、健康医疗、子女教育等权益,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精准施策、争先创优,科学平衡地把握发展的立体维度。除实施“黄金68条”产业扶持政策外,余杭还将继续实施“黄金20条”人才扶持政策,安排产业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立志通过“黄金政策”打造“黄金效应”,吸引“黄金资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此外,大会现场,余杭还表彰了一批制造业、数字经济、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企业,与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等12家金融机构签约;华是科技等8家企业签约入驻未来科技城上市企业创新园。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