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湖州南浔垃圾分类智慧管理

数字赋能湖州南浔垃圾分类智慧管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1-06 11: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依托互联网+技术支撑,南浔全区域覆盖、全类别监管、全行业监管、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数字化改革,已覆盖全区11个乡镇、201个小区、5万余户居民、177辆垃圾收集车、382个投放点、225个集置点。”南浔区垃圾分类办负责人邹凌杰说。

2021年,南浔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社会化、专业化双轨战略为抓手,科技赋能、智引治理,把握数字高地建设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水平,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凝心聚力推动湖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市。

模式创新实现源头减量。2021年,南浔在湖州市首次推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在56家单位投放使用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64台,日均就地处理易腐垃圾4.05吨左右,日产生有机肥405公斤左右。通过典型引领带动、增点扩面,使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实现规模化、区域化。

据统计,2021年1-11月南浔区城乡共处置生活垃圾195216吨,同比负增长2%。不仅仅是生活垃圾,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通过成立一支由多发改、生态、商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巡查队伍,经过系统化改造,南浔区机关事业单位实现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杯具,累计减少使用一次性水杯约10万只,直接减少其他垃圾产生量近1.5吨;全区旅游饭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品,公筷公勺配置率100%,使用率90%以上。

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需要深入群众,南浔通过文明餐桌的推行,累计向群众、餐饮店发放《倡议书》6万余份,在食堂、宾馆饭店、小餐饮等场所设置节约粮食、节俭养德等宣传海报、桌贴、桌牌7万余个,全线构建南浔“文明新食尚”良好氛围,据统计,对开展消费者适量点餐引导劝导工作,累计新增餐后打包2000余份,厨余垃圾总体减量20%以上。

数字赋能,智能督导,智慧监管。南浔通过坚持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云系统的“港口模式”理念,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智能投放设备+巡检台”,在垃圾投放点安装智能行为督导监控等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垃圾分类的实时、动态统计,并将数据汇总到云系统平台,为后续“谁产生、谁付费”提供依据。

智慧监管则运用运输终端车辆GPS定位、车辆称重、车载视频录像等终端设备,对车辆作业全过程实时监管及全流程数据分析,设置“电子围栏”,全面解决违规收运、混装混运等问题,初步实现“智慧环卫”。

南浔区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建设,创新研发湖州市首个数字化“港口模式”互联方式,通过“小切口、大场景”的原则,聚焦管理模式难点,破解信息系统痛点,突出“精准赋能、靶向治理”,实现从人工统计到物联网感知转变、从数据碎片到数据共享转变、从多头并行到资源整合转变,切实让“人工跑”变为“数据跑”,目前已覆盖智能督导、称重溯源类化驿站300余个。

打造垃圾回收利用闭环实现绿色发展。南浔区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原则,加快构建全链条回收利用体系,目前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2021年,该区建设完成美欣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并投入使用,年回收分拣能力达3600吨,主要负责废纸、废塑料瓶、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物料成品储存和全封闭式无公害加工处理。

此外,依托中心城区既有零散回收网点,洽谈建设一批标准化、统一化的回收门店。指导欣能再生资源在中心城区重点医疗机构及行政事业单位内设立可回收物回收站点,推动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

南浔还要求快递企业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100%,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10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100%,废弃物回收装置配备全覆盖,完成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试点4个。

据悉,南浔以“全区域覆盖、全类别监管、全过程可溯、全方位参与”为目标,突出“精准赋能、靶向治理”,进一步迭代升级南浔区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大数据监管云系统。打通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数据壁垒,将沿街店铺“一店一档一卡”投放数据库、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数据库全盘纳入系统平台,结合“一车四桶一智能称重”收运、易腐垃圾就地处理、再生资源回收等数据集合分析,精准溯源餐饮浪费、回收效能低下等问题,实现多跨协同水平大提升。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