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史前考古重大发现! 余姚施岙遗址:最早古稻田在这里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发现! 余姚施岙遗址:最早古稻田在这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14 17: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余姚市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当天上午,与会专家参观了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现场和井头山遗址,并观摩了出土文物。下午,与会专家对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进行了论证。

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古稻田,从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晚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稻田结构均为“井”字形,目前发现来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结构已基本清楚,由宽大的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发展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施岙遗址考古发现的意义,并对遗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因为本次考古发掘是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专家们希望能尽可能的在发掘过程中多做研究工作。建议在发掘过程中进一步弄清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稻田的结构和灌溉系统的情况,加强多学科研究,进行系列的碳十四测年研究,进一步明确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属性,进一步加强稻作农耕模式的研究,寻找与施岙遗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遗址,进行遗址环境变迁的研究等。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