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城,是新时代美丽杭州的鲜明标识。
8月15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召开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暨杭州湿地保护规划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共聚杭州,为杭州湿地保护与“湿地水城”建设贡献智慧、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
本次研讨会围绕“共谋湿地水城 共绘美丽杭州”这一建设议题进行主题讨论,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发表主题演讲,交流和分享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杭州“湿地水城”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善策良方”。
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灵秀”。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江、河、湖、海、溪五水并存、“五水共导”的城市。杭州湿地资源丰富,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大类21种类型,根据2005年调查数据,杭州全市有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14万公顷(不含水稻田),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8.4%。境内有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基本形成了 “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岛湖等)一河(运河)一溪(西溪)”的湿地保护格局。杭州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名录有2个,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5个;建立湿地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全市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3000种,陆生野生动物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74种;水生野生动物2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8种。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杭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全市湿地保护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十五年来,通过制定规划、修复湿地自然生态、改善湿地水质、修复人文景观、湿地立法保障、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杭州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合理利用双赢的湿地保护“西溪模式”。2009年成功申报西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2年成功晋升为5A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杭州市林水局连续10年在西溪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2019年维管束植物711种,动物昆虫892种,其中鸟类从2005年79种增加到2019年186种,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新要求,杭州市湿地保护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杭州市林水局助力杭州积极推动全市域的湿地保护工作。首先,规划一张图,构建美丽湿地“大格局”。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市域水域和湿地资源调查,包括8公顷以下小微湿地,正准备启动新一轮湿地保护规划(2021-2050)编制工作。根据杭州市湿地资源分布情况,从构筑一城(湿地水城)三带(钱塘江、苕溪、运河)五群(运河湿地群、苕溪湿地群、三江汇湿地群、大湾区湿地群、富春湾湿地群)七湖(西湖、千岛湖、青山湖、南北湖、湘湖、白马湖、三白潭)多点(龙川湾、金沙湖、铜鉴湖等)来谋划湿地保护空间格局;其次,行动一盘棋,打造三品梯度“湿地群”。一是打造西湖、西溪、千岛湖等一批极品湿地;二是修复萧山湘湖、滨江白马湖、余杭北湖、和睦湿地等一批精品湿地;三是保护淳安千亩田、富阳阳陂湖、富春湾新城湿地、钱塘新区杭州大湾区湿地等一批样品湿地。通过示范带动,分梯度推进一大批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再次,治理一张网,打出系统保护“组合拳”。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打造“星—空—地”立体湿地资源智慧监测方式,科学恢复和合理利用以及监测湿地资源;进一步争取市人大地方立法,为杭州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监测、科研、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充分挖掘湿地历史、农耕、民俗文化等打造湿地文化。
杭州市林水局选择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召开专家研讨会,既是以实际行动来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更是对标“重要窗口”的新使命新期待新要求,问计于专家学者。围绕“共谋湿地水城 共绘美丽杭州”主题,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为杭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和新一轮湿地保护规划奠定基础,为打造“湿地水城”贡献林水力量。
千百年来,白居易、苏东坡等一代代先贤致力于依水建城,成就了钟灵毓秀的人间天堂。现在,杭州高水平打造“湿地水城”,打造全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接下历史接力棒的使命和担当,亦是对世代匠心的守护和传承。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