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的初夏,苍茫的东海之畔,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浙江舟山展开。会议室内投影幕布上,一张摄于2005年5月的照片吸引了台下众人的目光。画面中几位民间人士在客轮上向大海撒下红色康乃馨,这是20年前舟山当地在“里斯本丸”号沉船海域向沉船事件中罹难的800余名英军战俘表达哀悼与纪念。
20年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里斯本丸”沉船历史研究与纪念相关座谈会日前在舟山举行,与会民间人士共同回顾“里斯本丸”沉船历史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深化研究的方向。
1942年,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因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战船发射鱼雷击中。危难之际,东极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冲入海中,挽救了数百名英军战俘的生命,展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舟山一批民间人士率先对“里斯本丸”事件历史展开调查,积极挖掘东极渔民的救援壮举,为历史补白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缩影,也是中英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抗争的见证。”长期跟踪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民间人士胡牧说。
2005年以来,舟山当地多次为“里斯本丸”事件举行各类民间和官方纪念活动,运用影视、海难幸存者回忆、亲历营救者口述等方式,再现事件始末,纪念和表扬当地渔民的勇敢,铭记800余名不幸遇难的英军战俘。
纪念不仅是对英魂的缅怀,更是对和平的坚守。《东极之光——“里斯本丸”事件纪实》一书的共同作者孙和军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这些纪念活动不会停止,并且会有更多人参与、认识这个特殊事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通过这个事件去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座谈会上,舟山市档案馆接受了20年前第一次纪念活动照片的捐赠,由舟山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基于“里斯本丸”历史事件改编的舟山民谣《一艘船的故事》也在现场响起。“20年的努力让‘里斯本丸’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未被讲述的故事,推动历史研究与国际对话。”胡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