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深化“三服务”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纳米”

浙江长兴:深化“三服务”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纳米”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3-12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共爱霅上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苕溪与霅溪,源出一脉,自古是湖州的别称。霅溪村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西北部,村中的古银杏已有817年树龄,是历史悠久的村落。近日,该村以“下基层解难题,进千家利民生”活动为载体,深化“三服务”三管齐下,打通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纳米”。

“三服务+乡贤力量”破解服务困境

如何深化“三服务”,务求实效是关键,霅溪村两委以“三服务+乡贤力量”为抓手,让霅溪村不断壮大了“三服务”志愿队伍。

村里把政治意识强、入党愿望强烈的乡贤吸收进党员队伍,破解基层党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的困境;把村内威望高、群众口碑好的乡贤和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民警引入民情民访代办员队伍,破解基层群众民情民访代办员较少的困境。

术业有专攻、技术有专长。霅溪村民风淳朴、勤劳能干,村里有不少水电工、电焊工、修车工,还有几位村民擅种葡萄、白茶、芦笋等经济作物。村民拥有。“霅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党员干部们带头开设了“三服务”大讲堂,上门劝说拥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加入到讲解员志愿者队伍,破解基层群众普遍知识匮乏的困境。截至目前,“霅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到30多人。

“我经常回去村里开展‘三服务’活动,给村里百姓传授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是希望我们村可以走出更多人才。”退休老师陈老师说。

让霅溪村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可观的优势,为小康增色、为治理提效,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无声的春雨。

“三服务+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优势

“村里精彩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每次都会提前告知我们,只要有空,我就带着孙女前来凑热闹,也让孩子感受一下开心的氛围。”村民祁顺娥看着眼前正聚精会神写毛笔字的孩子。

当下的“春泥计划”正是2021年春季,霅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小朋友学习活动。他们邀请了教书法的杨老师,手把手教小朋友写字,并从身边熟知的名人谈起,向孩子们阐述“家风、家训”,教导孩子们养成好习惯。

以“三服务+文化资源”为举措,让霅溪村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创立“一站一堂一厅”的乡村服务新格局,以文明实践站、文化大讲堂、便民服务大厅为主场,协同带动发掘其他文化资源开展“三服务”。

一站指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民情民访代办站,引入“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作为代办员开展“三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

一堂指的是“清廉霅溪”大讲堂,村里会不定期邀请在农业、医疗、教育领域有思想观点的学者开展讲座,也会邀请懂文化、艺术的老师为村民、小朋友授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一厅指的是“霅溪便民服务”展厅,展示让霅溪村的“三服务”工作推动情况、村中大事记、古迹景观、优秀学子等等。

“三服务+美丽乡村”助推民生事业

这两日,连绵的春雨稍停,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闵国文又闲不住了,他和“小板凳”志愿队的成员们又开始忙活了。上午8点,他们几人分批走村入户检查村里的环境,首先是逐个翻看村民家门口整齐摆放了三色垃圾桶,看看他们的生活垃圾是否投放正确。发现投放错误的村民,他又重复讲解垃圾四分法。

出门倒垃圾的张阿姨,一眼就看到了拎着小板凳出现在家门口的彭仁孝大伯,赶紧邀请他去屋里坐坐,喝杯热茶。她说现在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好,门前屋后也看不到垃圾乱丢的现象了,居住环境的明显改善自己也舍不得离开农村去杭州儿子家了!

“我们村干部通过网格化管理方式,挨家挨户做工作。村委重点对路边、河边、田边等区域清洁整理,村民收拾自家院子。”霅溪村党总支书记郎镜良介绍,在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下,全村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奋战一年多,整村环境得到大大的提升。

霅溪村委还出资为孤寡老人李瑞林、钱品云,低保户严来喜改造厕所、厨房,安装自来水。不仅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设施,也保障了乡村环境卫生。逢年过节,总有一群红马甲志愿者,将一袋袋米面油送进他们家中,生病时候还安排了专人陪同就诊前去照看,让困难群众体会到党与政府的关爱,增添更多的幸福感。 已在霅溪村任职一年多的大学生村官邹婷表示,霅溪村的喜人变化,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全镇党员干部在开展“三服务”过程中,唱响了“清廉和平 服务民生”的主旋律。

郎镜良表示我们的乡村很大,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以深化“三服务”为方向,借助“红色精神”议事制度,探索建立乡村治理的闭环机制。 基层是政府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纳米”,身处基层能够最直接、最快速掌握“三服务”带来的利好,这点作为村干部和老党员都需要谨记于心。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