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强国”战略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基层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浙江永康市舟山镇以实践作答,走出一条可感知、可量化、可复制的路径:传统节日被“玩”成爆款,文化赛事链接城乡情感,红色故事变身市场符号。在这里,文化不再是点缀乡村的 “背景墙”,而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 “新标尺”,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 “动力源”。
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
农历12月24日清晨,舟山镇台门村的杀猪灶烟火与直播补光灯交相辉映,一场“我在台门闹小年过大年”活动拉开序幕——杀年猪、搡“发丁”等老习俗,与写春联、做肉麦饼等非遗体验串联成“文化清单”,单日吸引游客近三千人。
这并非个例,而是舟山镇激活传统节日的典型实践。其核心做法在于“习俗+体验”双轨融合:一方面深挖节日内涵,筛选具有地域记忆的民俗符号;另一方面注入互动属性,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游客亲手参与制作等形式,让“旁观”变“沉浸”。据悉,该镇已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打造特色活动五十余场,不仅帮助村民找回乡土记忆,更让传统节气成为吸引城乡游客的“流量入口”,2025年前三季度相关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00%。
让文化艺术“扎”进乡土
若把镜头转向下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里正是“秀水岩宕 墨韵舟山”2025永康市书法大赛的颁奖现场。200余幅入展作品构筑起永康书法艺术的“群英谱”,既有深耕数十年的老书法家挥毫之作,也有返乡青年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篇章。走廊间、墙面上,数百幅书法作品或苍劲有力、或娟秀灵动,连古色古香的木梁上都缠着墨香,观众、村民们围在作品前交流品评,文艺气息浸润着乡土日常。
舟山镇深化“艺术乡建”,把文化传习、赛事交流、展览展示融入乡土生活,形成了“品牌+矩阵”的推进模式,除书法大赛外,还定期开展油画写生、民间剪纸等活动,让文艺不再是案头雅事。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夯实了乡村文化根基,更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为打造兼具乡土韵味与艺术气息的文化高地持续赋能。
让红色基因“融”入发展
舟一村楼其团革命事迹展示馆内,玻璃展柜里的泛黄书信、锈迹斑斑的旧枪栓前,总有参观者驻足凝视;不远处的方山口村,红色主题城墙重现红三团集结场景,军事基地对岸的壁画还原“铜山岭伏击战”峥嵘——红色元素已融入村庄肌理。
为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舟山镇采取“载体+产业”双向赋能策略:一方面打造实体阵地,通过建设革命事迹展示馆、改造红色主题村落,构建“红色文化长廊示范带”。在IP转化层面,舟山镇跳出刻板思维,以烈士为原型设计钥匙扣、冰箱贴等10余种周边产品,让红色符号走进日常生活。此外,该镇还依托红色资源探索“文旅+研学”的融合路径,推出重走红军路、农耕体验、篝火故事会等活动,大幅度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
从传统节日激活群众参与热情,到多元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底蕴,再到红色基因铸牢精神内核,舟山镇以多维实践路径,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高地的构建合力。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群众有感、文化有根、发展有力”的目标,既让文化高地有了“烟火气”与“文化味”,更有了“精神魂”。这份基层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更证明文化高地的建设,从来不是单一的“打造”,而是多元文化元素的“共生共荣”——舟山镇正以这样的实践,为基层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可感、可学的“舟山样本”。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