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余杭交投集团实施建设的,连接杭州西站与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全长23.5公里的自动驾驶接驳线正式投用,这是浙江省目前最长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
恰逢北航中法航空学院迎来开学首日学子们正巧赶上首批体验“智能引导、自主避堵”的新奇出行服务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再次从技术实践走向日常生活。
图为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开学首日,杭州西站内,拖着行李的学子刚出站,便遇上科技感十足的自动驾驶接驳车,大家有序上车。
这辆无人驾驶公交从西站驶出后,途径的智慧路口设置的激光雷达与摄像头会实时扫描路况,车载终端同步接收信号灯倒计时信息。依托“绿波车速引导”技术,车辆能精准控速、高效避堵,以最优路线抵达目的地。
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示范区及政策先行区,余杭区全面推进试点先行建设工作,该项工作由余杭区经信局牵头,余杭交投集团实施建设,区智能网联车辆创新应用工作联席会议相关成员配合。
余杭自2023年9月在未来科技城开通杭州市第一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以来,已累计部署110+辆无人驾驶车辆,覆盖公交、物流、环卫等多个领域。
今年2月,余杭全面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建设,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迈入“智驾时代”。此次新线路的开通,更成为余杭 “车路云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项目在全域部署50个直连路口、64个智慧路口,以激光雷达等设备构建智能路侧体系;创新搭建“中心云(杭州市)-区域云(余杭区)-边缘云(路侧设施)”三级协同的云控平台,实现毫秒级响应,降低传输延迟,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技术底座;此外,530辆传统公交车、出租车也完成网联化改造,可实时接收路况预警,提升行车安全。
项目技术负责人解释,团队通过高精度地图、5G通信网络与C-V2X技术的深度融合,搭配时空同步融合算法,让车、路、云实现实时交互,既降低交通事故率,又提升通行效率。在技术落地层面,借助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交通三维可视化监控;边缘计算单元(MEC)则可对路侧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本地毫秒级处理,结合5G+C-V2X技术解决数据传输延迟问题,助力自动驾驶车辆提前感知风险、规避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还同步推动产业生态构建与绿色发展:葛巷停车场的自动泊车(AVP)示范、智能充电车应用,有效优化停车与充电资源利用;自动驾驶公交等规模化投用,更减少传统燃油消耗与路口怠速排放,释放显著低碳效益。
目前余杭 “车路云一体化” 1.0阶段已完成未来随着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聪明的车 + 智慧的路 + 强大的云” 的协同模式将持续为城市交通升级与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赋能。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