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浙江省文物局组织,浙江日报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一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采风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百万粉丝博主及专家学者等30余人,循着历史的足迹,进入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五地的抗战类纪念场馆、遗址,挖掘浙江大地上在硝烟与烽火中沉淀下的抗战故事,为公众呈现一场立体的抗战历史教育课。
第一站: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
8月15日,采风团从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正式启程。据悉,馆内展览以“抗日战争在浙江”为主题。馆内受降厅是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16个受降点之一。展馆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幅图片影像资料、200余册图书以及200余件实物,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在70多年前对浙江的累累罪行,同时也展现了广大爱国民众和将士们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富阳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张建华在“受降厅”展区向采风团讲述侵浙日军富阳投降细节,他认为,将曾经举行接受日军投降仪式的地方以“受降”命名,意义重大。“日本右翼势力现在否认曾经侵略中国,受降村和受降厅就是最好的证据。没有侵略,日本怎么会无条件投降呢?没有无条件投降,怎么会有受降仪式以及受降的地名呢?所以,有了这些,日本再怎么狡辩也无法抵赖曾经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图为采风团和市民在参观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
第二站: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
东洲保卫战面对的是侵杭日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是浙江正面战场上一次较有影响力的战斗。此役,共击毙击伤日军50余人,东洲岛失而复得,极大地鼓舞了富阳乃至整个浙江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情和信心。周恩来闻讯后,赶到富阳大源部队驻地慰问,鼓励坚持抗战、奋勇杀敌。
“尽管从小就听长辈讲述过日寇的各种暴行,但我对当年发生在家门口的东洲保卫战知之不多。比我年轻的东洲人,想必知道的就更少了。”正是带着这样的遗憾与责任感,陆人淼在2010年踏上了筹建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的道路。2016年9月30日,这座占地70平方米、耗资20万元的私人抗战主题陈列馆正式开馆,如今已被命名为富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人淼最欣慰的,便是看到许多孩子来馆内参观,让历史的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图为采风团在参观富阳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
第三站: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午后的阳光穿过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窗棂,洒在抗日战争时期浙西地图上。这里曾是新四军在江南抗战的指挥中枢,馆内珍藏的军刀、火炮、公文包、战士们穿过的补丁军装等750余件革命文物、420多幅历史照片,其中包含1944年中国共产党党证等珍贵史料,及军区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等实物。每一件展品都如实记录着新四军官兵英勇抗战的雄壮历史,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但战士们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一位采风团成员说,“这种精神穿越了八十载的光阴,如今依然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热血。”
图为采风团在湖州长兴参观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第四站:《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
次日,采风团辗转来到嘉兴南湖。这里,南湖革命纪念馆推出了《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
“这些罪证太过沉痛,压得人喘不过气。”站在对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的照片前,百万粉丝博主沫如感慨。特展通过200余张珍贵图片,系统梳理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组建后,对45名日本战犯开展公开审判与判决的完整历程。展览首次以“捍卫胜利成果、严惩战争罪犯”的视角出发,彰显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图为采风团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
第五站:金九避难处
在南湖区,采风团还参观了金九避难处,探寻这位韩国开国元勋与嘉兴的历史渊源。1932年4月29日,金九针对日本侵略者,组织策划了上海虹口公园爆炸事件。事发后,日寇疯狂报复,悬赏60万元缉拿金九。为躲避追捕,金九在嘉兴籍爱国民主人士褚辅成的帮助下转移至嘉兴避难,长达两年之久,这成为中韩友谊史上的一段佳话。
2005年,金九避难处被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嘉兴市人民政府投资150多万元对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外开放。
图为采风团在参观金九避难处
第六站:任光故居
任光故居内,由任光直接推动录制传播的《义勇军进行曲》和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仍在飘扬回荡。1940年,任光受新四军军长叶挺之邀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任光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用行动做到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叶挺将军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是“我们的导师”;《新华日报》则赞誉他为“民族的号手”。2014年,任光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精神与音乐一同流传。
图为讲解员李红卫为采风团讲解任光事迹
第七站: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
“这是1940年11月22日衢县警察局的一则报告,局长满是忧虑地向县长报告衢县城区鼠疫流行的严峻疫情,郑重提出‘若不从早设法预防,于公共生命殊为危险’……”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采风团走进衢州古城内的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陈列馆寻访历史印迹,馆长吴建平驻足于一份泛黄的档案前,带大家将时光倒流回1940年的深秋。
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始建于1998年,位于市区罗汉井5号,是衢州首批细菌战遇难者之一黄廖氏的故居,为纪念衢州细菌战遇难同胞和揭发日军罪证而建立。
吴建平的另一个身份是细菌战受害者遗属。“我的叔叔和姑妈也是细菌战受害者,他们在1941年5月感染鼠疫死亡时分别只有9岁和4岁,爷爷被日本兵用刺刀连刺七刀惨死,奶奶带着我父亲被迫改嫁……”吴建平说,父亲吴世根在世时,每年都要在年夜饭时讲述这段无处安放的苦难与悲伤,叮嘱全家人不要忘记追讨正义和真相。
在陈列馆门口的留言簿上,一位江西的游客这样写道:“在享受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能让城市、尘世的繁华与喧嚣淹没历史,淹没我们的爱国之心,淹没那段过去。”
图为馆长吴建平为采风团讲解侵华日军细菌战
最终站: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航空队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空袭日本。出发前,队长杜立特与队员们约定在中国浙江西部的衢州机场着陆再见。这次行动后来被誉为“东京上空30秒”。
除一架飞往苏联外,其余飞机均没有抵达,机组弃机跳伞或迫降。其中,浙江共落下8架飞机,是落下飞机最多的省份。寻找杜立特等飞行员,由此开始。
幸运的是,中国村民自发在浙闽赣皖间搜寻、救助四散的杜立特行动队员,让大部分杜立特行动队员得以重聚。最终,除3人死亡8人被日军俘虏,其余机组人员都在我国抗日民众的帮助下成功获救。这也被称为“杜立特行动大救援”。
当年,在杜立特行动后的一个月内,日军就轰炸衢州机场达59次,还报复性发动浙赣战役,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25万中国平民在战火中不幸罹难。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学生的衢州人郑伟勇从《衢县文史资料》上得知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从此和杜立特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持续不断地翻阅资料、实地走访,还原了杜立特行动机组人员在中国降落、获救的全过程,填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为营救杜立特行动机组人员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空白。
而这座毗邻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不仅全景式记录了杜立特突袭行动,更见证了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图为采风团参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三天的采风行程,从受降地到战场遗址,从英雄故居到罪证陈列,采风团成员们的脚步始终与历史同频共振。本次主题采风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更广泛的渠道、更多样的形式来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鼓舞更多的人唤醒记忆,不忘历史、奋斗前行。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