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提到浙江杭州的余杭区,作为近些年异军突起的“经济第一区”,可谓发展风起云涌,成绩光彩夺目。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经济优等生”不偏科,乡村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凋敝衰落,反而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了资源要素流动,不断攀登新高度,迸发出勃勃生机。

浙江余杭: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0-13 18: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提到浙江杭州的余杭区,作为近些年异军突起的“经济第一区”,可谓发展风起云涌,成绩光彩夺目。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经济优等生”不偏科,乡村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凋敝衰落,反而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了资源要素流动,不断攀登新高度,迸发出勃勃生机。

几个三农维度足以佐证余杭乡村的“冒尖”:粮食生产上,余杭稳端饭碗,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且水稻全程机械化率已达97%;这里是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三产融合、科技赋能,让“高效生态农业”理念在余杭熠熠生辉;看乡村,全域美丽大花园,各类新业态蓬勃发展,“两山”加速转化。农民“钱袋子”,去年,余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384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5:1;村集体经济“家底”,村均经营性收入660万元,全面消除12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富的不止口袋,还有脑袋,乡村文化的繁荣,精神文明的富裕,彰显了和美之大义。2022年,余杭跻身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这一切都得益于“千万工程”。20年来,立足杭州市郊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特点,余杭始终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对标全国一流、争创全省示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坚持不懈。

  培优势:高效生态旺产业。走进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关于竹的元素如影随形。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2000多亩,其中竹林面积将近8000亩,人均就有约3亩,91.7%的森林覆盖率,让村庄如同景区。成片竹林中,又以苦竹林占绝大部分,而这正是制作竹笛的绝佳材料,“苦竹之乡”、“中国竹笛之乡”的美名由此而生。

想要了解紫荆村的前世今生,有条经典游览线路,从竹笛展示馆到非遗文化馆,再移步文化礼堂,最后置身万亩苦竹园,将自然风光、竹笛文化、非遗文化和乡村建设成果了然于胸,不由让人感慨:好一个富民产业!

紫荆村的富不止源于地头,更源于不断走向全球,以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作为中国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从这里走出去的笛箫产品遍销世界各地,并且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制作—销售—演奏—培训”模式,竹笛产业年产总值达3.4亿。

今年3月,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揭晓,紫荆村赫然可见,同期入围的还有径山镇的径山村。此地又被誉为“禅茶第一村”,四周群山环抱、山峦重叠,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殊不知,20年前,山村颇为落后,村集体年收入尚不足10万元。

如今,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围绕径山茶,村里衍生出茶叶加工、农家乐、民宿、休闲康养等业态,尤其一到节假日,游客更是络绎不绝。2022年,径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村内有10家茶企、12家精品民宿、78家农家乐,还有多家文化公司、文创公司在此办公。

在余杭,几个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有着形象称谓——“五子登科”,即稻子、叶子、梨子、桃子和笛子。夏至时节,正是蜜梨挂枝时。在主产区鸬鸟镇,第二十届蜜梨节如约拉开帷幕。过去20年里,以梨为媒,鸬鸟镇坚持山绿与民富并进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蜜梨产业。目前,蜜梨种植量已达8000多亩,年产量1万余吨,产值约2.4亿元。

今年节会上,鸬鸟梨膏糖系列产品颇为吸睛,这样的创新几乎年年都有。“自首届蜜梨节举办以来,鸬鸟先后打造了‘梨小六’‘小梨君’‘鳌梨给’等蜜梨IP。本次与‘小热昏’联名推出的系列产品继续一脉相承,将‘三大IP’与非遗文化巧妙融合。”鸬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浙江小热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还将建设蜜梨产品加工厂,预计五年内可实现年产值约2亿元,带动周边约500位农户就业增收。

如今,“五子登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早已跳脱亩均产量的层面,而进入了到论亩均效益、论产业链条的新阶段,这与余杭一直以来所践行和倡导的“高效生态农业”理念密不可分。2003年,浙江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方向,从此走上了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作为这一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倡导地,今天的余杭仍在不断丰富其内涵。在众多新亮点中,科技赋能、数字引领无疑是浓墨重彩一笔。今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品种大会在余杭区瓶窑镇举行,现场展示了由浙江省油菜育繁推种业创新平台各成员单位新选育的100余份潜力品种,以及3000余份优势种质资源,成为业界焦点。

近年来,余杭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充分发挥名校名院名所集聚优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健全完善“科研院所+农业企业+服务中介+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走进位于瓶窑镇的“彭公农场”,看完琳琅满目的数据模型,不禁让人恍惚,这究竟是农业企业,还是科技公司。1243亩地,22名员工,半数学历在本科以上,还不乏名校生、海归派。负责人董剑锋信心满怀:“我们生产产品的同时,更生产大数据,未来售卖数据模型和整套技术方案,将成为最大亮点。”

据了解,短短几年,余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品质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省级数字农场有3家、数字牧场5家、数字渔场4家,总数占到杭州市的1/3以上,显著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 

强动能:城乡融合兴乡村。“今天的中桥村,别看青山重重、草木葱茏,离城市很近,搁以前,就是个靠挖矿为生的‘石头村’,遍地荒山、漫天尘土。”中泰街道中桥村党委书记王晓晨边走边介绍,将如何丢掉“石饭碗”,又怎样走向“卖风景”的变迁史娓娓道来。

相比较同街道的紫荆村,中桥村的主导产业并不突出,但这些年厚积薄发,王晓晨一直等着惊艳亮相。看颜值,村庄已足够靓丽,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景区。正如其所主打的品牌“江南慢村”,这里确实有种难以名状的魔力,置身其中让人不由慢下脚步。

王晓晨过去一直经商,头脑活络、见识颇广,但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村里各种各样的纷繁杂事。如今,中桥村有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名叫肖萃,两人各有分工,王晓晨主抓村庄治理,肖萃则专注发展经营。

在中桥村,现有18家精品民宿和农家乐,另外还有研学基地、露营营地等业态。最值得期待的是明年“德式亲自庄园”开园后,无疑将形成引爆效应,带来巨大流量,且这些人的消费能力都很强。对于肖萃而言,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把人流变成“现金流”,村集体怎样从中提高经营性收入,又如何带动老百姓创业创富。这些问题的破解,书记的支持与协调自是必不可少,两人已慢慢建立起默契。

走访余杭的几个“明星村”,无一例外,几乎都有一名像肖萃这样的“乡村CEO”。2019年时,余杭向全社会发出“英雄帖”,18万元底薪、上不封顶,一时间成为焦点新闻。四年来,年年招、年年火,全区已先后引进了22名农村职业经理人。事实也证明,有了这支专业化的队伍后,确实给乡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裂变效应。

杭州西郊的余杭街道永安村,许多人初到这里,常会惊讶于毗邻都市竟还有如此大片田园。可只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清楚,97%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又是非常滞洪区,意味着只能种稻子,并无多少发展空间。过去,永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一直处于街道垫底。

“乡村CEO”刘松的到来,改变了永安村的发展命运。依然是种稻子,可通过“组织化创新、数字化赋能、品牌化运营”,让这里走出了一条高附加值的新“稻”路。短短两年多时间,永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9年的73万元,提升至2022年的505万元,农田每亩收益从555元提高到了5800元。

这背后,刘松有着自己的经营之道。他把农事劳作变成了一场场农事节庆,开春节、插秧节、开镰节等,人气一年四季不间断;又把农产品销售变成了“认养制”,邀请企业和家庭入驻,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建立链接;方向既定,乡村建设自然有的放矢,游乐园、长桌宴、稻田婚礼、草垛乐园,彼此形成配套。游客多了,老百姓何愁没钱赚,家门口支个摊位,卖土特产和矿泉水,就能进账不少。

如今,余杭各村经营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招,有的立足一产,有的主打艺术,有的从体育入手,全区形成了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庄或者片区皆有独特韵味的主题品牌,比如叫“禹上稻乡”“运动良渚”“未来笛乡”,一看名字就洞晓定位,令人心生向往,共同绘就了一幅“大美画卷”。去年,全区民宿休闲农业游客人数达650余万人,营业总收入6亿元。

解析余杭乡村的活力,剖面不止在单个乡村、单个产业,一直以来,当地都是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予以一体推进,且每一个阶段,都有量身定制的政策举措和配套措施,既体现延续性,又具备创新性。

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西部五镇生态补偿机制,到2018年,实施人才、教育、卫生、交通、旅游、文化等“六大西进”行动,再到2022年,构建未来科技城与西部山区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以及国企与西部山区五镇“5+5”镇企合作机制,余杭探索出了一条城乡互促共赢、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西部五镇的带活,一方面需要人才、产业、空间等优质资源要素让利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余杭注重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人口入乡消费。对此,余杭通过改革破题,开展了留用地指标换房产、实施“飞地”抱团项目、组建“强村公司”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促发展:共治共建展和美。走进余杭区闲林街道西溪源村综合信息指挥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锦旗。仔细瞧,很多都提到了“乡村微脑”。此为何物?村党委书记郑立指着另一侧大屏揭秘道,“这是咱们村探索的一条治理新路子,由警务站、源解工作站、微型消防站组成,通过依托警情驾驶舱、视频巡逻等手段,就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村庄角角落落。”

西溪源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700余人,可外来流动人口就有7100人。这样一个近万人的村庄,要面临的社会治理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起初,天南海北的新老居民一遇到矛盾纠纷,拎起电话就报警。派出所干警们焦头烂额,村“两委”干部也是手足无措。

如何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郑立提出设立村民报警热线,主要受理村民的咨询、求助、投诉等非警务类警情。果然很有用,这一热线承接了一半以上的报警电话。及时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更要快速解决问题,监控设备外加智能算法背后,还有套点派单的处置机制,并结合五级党员联户积分制度,构建起整张治理网。自实施以来,警情和信访量下降了一半多。

余杭经济发达,城乡经济互动频繁,社会治理的压力自然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一切又井然有序,这与一直以来,当地所倡导的党建引领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密不可分。通过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四治一体融合”,再构建起区、镇街、村社三级矛盾纠纷调处梯次化解和分层过滤的模式,实现了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治理创新的圆点可以归结到径山镇小古城村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基层民主协商经验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四议六步”工作还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如今,径山村再创新,正在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加强村规民约的刚性执行,旨在形成“人人融入治理体系、人人参与治理过程、人人共享治理成果”。

其实,不管是西溪源村,还是径山村,又或者更多像它们这样的村庄,都秉承了一个观点:跳出治理抓治理,实现治理与发展的互促互进,其实就是共建共享的理念,让每个人有获得感,更有利于乡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获得感,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底色,周到细致的服务则为暖色。

据了解,近年来,余杭一直把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瞄准农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持续深化教共体建设和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在这些服务中,余杭又特别重视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500人以上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礼堂,并且构建起“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所有的镇街都配套了文化馆和图书馆。春节前,各村“村晚”齐刷刷上演,农民自主秀文化,唱戏曲、演小品、跳排舞,秀的更是美好生活。

城乡之间的产业互动、要素互流,再加上公共服务差距的缩小,让很多人开始生活在村里、创业在村里。黄湖镇有个村名叫青山村,这几年,慕名而来的新村民就有70多人,还不乏国际友人,他们中很多吃住全在村里,孩子也就近在镇小镇中读书。

因此,不仅城乡界线在模糊,新老村民之间的区分度也在模糊,这里既是原乡民的安居乐业地,更是新乡民的创业“星天地”,越来越多的优质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将绿水青山作为创新创业第二空间。建立山城协作机制后,今年上半年,成功开展招商活动157次,西部五镇落户项目64个,其中投资逾3000万元的项目15个,总投资超过25亿元。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余杭将推进“和美余乡”三年行动计划,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分报表。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