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活水”来 振兴新景绘 ——浙江东阳以财政金融保障赋能“千万工程”建设

乡村“活水”来 振兴新景绘 ——浙江东阳以财政金融保障赋能“千万工程”建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9-18 11: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为东阳美丽乡村一景

初秋的东阳,行走在东阳江两岸,入目皆风景。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歌山画水图”,正在东阳三乡大地徐徐铺展。

“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千万农民群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东阳广袤乡村的深刻变化,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以来,东阳财政作为支持保障力量,从突出规划引领、优化支持重点、引导多元投入等多方入手,全力助推“千万工程”建设,让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2022年,东阳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1.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3。

作为浙江首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东阳是如何打造一个个有特色的“千万工程”升级版?如何加快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又是如何让村更强、民更富的?

活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协调各方,汇聚合力,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四合院”,以财政金融保障赋能“千万工程”建设。

“开源拓渠”引“活水”

眼下,东阳市寀卢村的二季稻正“茁壮成长”,成片翠绿的稻田与紫藤长廊、樱花大道、梯台花田交相辉映。

寀卢1200亩农田从播种、施肥、收割到晒干等生产全过程均实现“机器换人”,农田日常管理只需一人即可完成。图为远眺寀卢标准农田

寀卢4000亩的“共享田园”集农文旅于一体。通过“两手抓”,一手创新乡村共富机制,“1+N”强村带弱村,实现产业发展“1+1>2”的协同效应;一手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探索新模式,激发农文旅消费新活力。

田园变公园,农田变景区,20年来寀卢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年人均收入分别从2003年的70余万元、8000多元,增长到2022年的425万元、8.2万元。目前,寀卢“共享田园”在省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中进行了升级改造。该项目己入选浙江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培育建设。

实现“粮”“景”双丰收的背后,是东阳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千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近年来,东阳市安排财政资金3.1亿元,先后启动16个“共享田园”建设,通过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打造高标准农田,构建集粮食产加销、农文旅、产学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融合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实施始于提升乡村“颜值”。近五年,东阳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1亿余元,1069个自然村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十佳村”创建,在“真金白银”支持下,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东阳上万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此基础上,东阳财政还投入1.5亿元用于产业特色精品村创建,投资2.2亿建设乡愁记忆、追梦剧情、回归自然等7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安排6000万元用于“两江两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建设等,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精准滴灌”解难题

三单,地处东阳、磐安、新昌、嵊州四县交界,故称“鸡鸣四区”。这里平均海拔500多米,负氧离子在20000以上每立方,是国家级生态乡镇。

整合山水资源、迎合非遗特点、融合文旅特色、集合业态特长——穿针引线,织就古今非遗“共富图”。图为三十六院”——美学院一景 李永刚 摄

天蓝地绿水潺潺。车行驶往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一路起伏,摇曳的绿,恰似层层涌动的浪,澎湃着勃勃生机。

溪畔,非遗绽放,飞针走线,昔日“村嫂”变“技师”。“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带动大家制作蓝印花布赚些钱,还通过开设非遗研学体验课程,让更多人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一举多得。”蓝印花布东阳市级传承人林栖用一身技艺,努力让更多人会技艺、能设计、有品牌,好生活让明天更有奔头。

三单“两山”,同享意味“深藏”,同绘诗情画意。为了保护村里的传统文化和老宅,东阳市借力“千万工程”,推出“传承人守护村庄行动”。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林栖三十六院项目,将覆盖三单乡全域,目前一期项目投资近一亿元。昔日三单村小学化身非遗展示馆及博物馆、40余间“老农房”变身四大非遗主题民宿……眼下,300间农房已流转。周边5个村,数百间闲置农房也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

“老房迎新生,农人揽新活”。今天三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过百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3万元,年带动高山原生态农产品销售超200万元……村强民富路更宽,干群团结一心,干事拧成一股绳,在这里清晰可见。

昔日,荒山坡、空心村、黄泥房,如今,已蝶变为“生态美”“活力足”“人气旺”的缩影。

作为浙江省省级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东阳市财政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实施财政奖补,促进工坊集聚,从资金、培训、场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共打造非遗工坊18家(省级3家),六成工坊位于农村,月均产值8000万元,带动就业约3000余人。

如何让藏在“山村”里的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道道山坎,合力翻越再攀高。

省、市(县)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精准发力,用非遗之光点亮山乡文旅共富路。三单乡“非遗文旅项目”被列入2023年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建设试点,除获得省财政2000万元奖补资金、东阳市财政20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外。同时,该项目已列入2023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年度计划实施不超500万元的专项奖补。

活用财政“小杠杆”,撬动发展文旅产业“大效应”。不断推进和扩展非遗东阳样本。

唤醒非遗活力,靶向扶持需要找准‘支点。”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精准施策:分级、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东阳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民俗文化节。

拥有持久魅力,方能“长红”。“非遗+文旅融合”是揽到“回头客”的关键。

漫步东阳江畔,“文”风拂面,“清”流润心。 1条省级非遗精品旅游路线、4条非遗主题研学游线、20个非遗旅游景区景点、10个“东阳民居”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280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4亿元……“三乡一城”民居驻,“歌山画水”坊间游,成了“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的真实写照。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四好农村路”铺就发展快车道。一路通则百业兴。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沟通了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

“四好”引路,赋美东阳。图为东阳江镇的山路

顺着盘山公路,车驶入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眼前,农家乐、民宿一家挨着一家。

畅通环山路,做活生态游。天山村,恰如其名字一样,藏匿在山顶云海,曾经进出靠钻深山老林、走“盐马古道”,随着道路贯通,幸福联通,“天路”串起旅游景点,露营地、观景台、登山步道、山地卡丁车场,引得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看着鼓起的荷包,乡亲们脸上笑开了花。据统计,今年,仅“五一”假期便接待了超2万人次游客。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近20年来,东阳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为“世外桃源”。

近五年,东阳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26亿元,全域打造了“四好农村路”五大精品示范环线195.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8.16公里,开辟出了一条“多元投资、特色引领、全域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实现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9.36%。实现村村通公交,农村公路通达率、硬化率、等级覆盖率均达到100%。2022年,东阳市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此外,东阳财政还安排财政资金4000万元打造了共富花园线、梦幻横店线、醉美湖溪线、多彩六石线、古韵白溪线五大“四好农村路”精品环线,做好“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农村旅游”发展的结合文章。一条条符合现代发展的幸福路、产业路、旅游路,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资源,更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深化“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下一步,东阳将深入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基础配套提标改造、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乡村治理提能增效‘五大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深化‘千万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努力绘就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三乡”的新画卷。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