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砥砺创新,浙江水利人绘就一幅浙水安澜的壮丽画卷

18年砥砺创新,浙江水利人绘就一幅浙水安澜的壮丽画卷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30 14: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2003年谋划建设浙东引水工程到2021年引曹南线试运行,浙东引水工程全面建成历时18年。18年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立足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科学规划、真抓实干,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浙东引水工程建设。

9月28日,浙江省水利厅举办“水润浙东·逐梦浙江共富路”融媒体采风活动出征暨《丰碑》系列微纪录片开播仪式。

为了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水利工程建设,浙江省水利厅聚焦10个重大水利工程,策划制作了10集微纪录片——《丰碑》。纪录片邀请了一批亲历者讲述“千辛万苦”修水库、“千军万马”治太湖、“砸锅卖铁”修海塘等红色故事,传颂了水利人艰苦奋斗搞建设、战天斗地防灾害的光辉事迹。

浙江素有江南水乡的美誉,浙东地区更是河网密布。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丰水地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统计资料表明,萧绍甬平原人均水资源量约83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舟山人均水资源量仅605立方米,缺水问题严重制约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把富春江水,引向绍宁平原及舟山海岛……”20世纪60、70年代水利专家提出的“浙东引水梦想”,在2003年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研究决策并谋划建设浙东引水工程,为解决浙东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出良方。2005年12月30日,随着曹娥江河口一阵“隆隆”的轰鸣声,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率先动工。紧接着,曹娥江至慈溪引水、萧山枢纽等其他5项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一时间,几万名建设者汇聚浙东大地,开始了一场浙东引水的“梦想之战”。

浙东引水工程于2013年3月试通水,大部分工程开始发挥效益。随着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受益范围。经过1680多个日夜奋战,浙东引水工程6大骨干工程的最后一项——引曹南线终于在今天建成试运行。6项工程的全面建成,打破了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与星罗棋布的河道、水库一起重组浙东地区“水脉”,共同担负起整个浙东引水工程的职责。

全线贯通后的浙东引水工程,多年平均可引8.9亿立方米的富春江水到浙东地区,远至舟山海岛。这项“西水东调”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也支撑了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去冬今春,宁波、舟山等地就出现了“50年一遇”的干旱,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向浙东地区引水2.4亿立方米,相当于输送18个西湖的水,有效保障了绍甬舟地区工农业用水和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值得一提的是,浙东引水工程建成后,沿线水利工程可以实现灵活调度,大大提高防汛排涝能力。今年“烟花”台风期间,曹娥江大闸预泄1.46亿立方米,排水9.06亿立方米;上虞枢纽排水近4000万立方米,降低余姚水位约30厘米,在过程降雨量超“菲特”台风的情况下,余姚受灾损失仅为“菲特”台风时的十分之一。

此外,引水以来,沿线萧绍甬平原水质较引水前普遍提高1~2个类别,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怡人景象。

截至目前,浙江已建成了4295座水库,1.8万余座山塘,1.9万余公里一线海塘、主要堤防,近3000座水电站,绘就了一幅浙水安澜的壮丽画卷。18年砥砺创新,参建各方多次组织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强涌潮冲击、闸下泥沙淤积、海水侵蚀、大口径薄壁海底管道施工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成就了今天的“浙东水网”。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