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图景将在西湖大地上精彩呈现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图景将在西湖大地上精彩呈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8-18 09: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中央确定浙江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委提出要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而西湖作为经济强区、文化名区、生态美区和创新引领区,理所应当将坚持核心定位和最高站位、最强担当原则,坚定不移把“民呼我为”的主题、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全区工作深入融合、贯穿始终,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呼声、更好顺应美好生活需要,精准谋划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的具体路径和举措,通过全力展现美好社会“九大图景”把首善之区、幸福城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的新征程中幸福同行。

西湖区地处杭州西部,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总面积312.43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街道(其中西湖街道由西湖风景名胜区托管),2个镇,共有165个社区,32个行政村,拥有常住人口108.92万人(2020年杭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辖区内环境优美,坐拥西湖景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及灵山风情小镇、兰里景区等特色景点,绿化覆盖率40.6%、森林覆盖率42.6%以上。成功创建13条省、市级“美丽河湖”,空气环境质量位居主城区第一。

今年以来,西湖区坚持“北强 南启 中兴”战略路径,牢牢把握建设“拥江揽湖核心区”“数字科创引领地”“幸福宜居未来城”的发展定位,加快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了稳中向上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4.14亿元,同比增长14.8 %,增速全市第2;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72.23亿元,增速15.0%,增速全市第1,服务业占比达到92%以上;完成财政总收入2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27.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0.35亿,同比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3.56亿美元,超额完成半年度计划任务。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92.5亿元,增速29.3%,全市第1,增速连续10个季度实现20%以上高速增长。成功实现市对区综合考评“五连优”,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在“十三五”期间连续五年获评优秀的区县。

作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越、综合实力雄厚的核心城区,西湖具有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的坚实基础和特色优势。一是示范特质鲜明。西湖辖区内地理形态丰富、发展结构多元,既有广阔平原沃土,也有河流纵横、山水相依;既有城区,也有相当面积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既有以数字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半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92.5亿元,增速29.3%,全市第1),也有以茶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西湖龙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74.03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2020年新增国高企21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41家。铖昌科技、浙大鸣泉、集智机电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1%);既有古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时尚的现代艺术气息;既有世居的老杭州人,也有日益增加、融合集聚的新杭州人。可以说,浙江是全国的生动缩影,杭州是浙江的生动缩影,西湖是杭州的生动缩影。二是有利条件众多。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城区,近年来西湖始终坚持“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区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列,具有人才资源充沛(2020年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980名、团队90个,3名顶尖人才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名单,入选人数全省第1)、生态环境优越(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城乡面貌大提升”集中攻坚行动,整改问题1.9万个,被评为全市“整洁示范区”,建成省市级“美丽河湖”16个)、城乡发展相对均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49:1,全市领先,成功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8个,上城埭村获评国家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龙坞茶镇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荣获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社会文明程度高(成功列入首批省体育现代化区创建名单,“文明大脑”综合数字平台建成启用。创新开设“粮食银行”)等显著优势,形成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的有利条件。三是发展潜力强劲。当前,西湖正处于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期,通过立足自身优势,着力解决过去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探索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经济结构、完善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速跃升,具备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广阔空间和充沛潜力。

站在新起点,展现新担当,西湖区委区政府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深刻理解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深度把握省市委指明的前进方向,深入谋划具体实践举措,锚定“首善之区”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进一步传承发扬“首善”精神、筑实筑紧“首善”根基、牢牢秉持“首善”追求,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

而想要探索“西湖经验”、打造全省样板,重中之重就是要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区的“九大图景”:

一.抢抓战略叠加机遇,全力展现统筹布局、一体发展的全域图景。进一步优化“北强、南启、中兴”的整体框架,加快形成新的城市肌理,努力成为“大杭州”的强劲极核。构建区域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主动对接国土空间总规编制工作,深化完善之江地区规划研究,科学谋划云谷单元发展空间,实现城市规划版图全域覆盖。持续加快“三城一谷六小镇”迭代升级,切实提高重点单元的经济密度、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高标准推进“两老”提升改造,优化中央活动区功能,提升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联动力。画好区域项目地图,加大“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的统筹力度、推进强度,抓紧布局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全区性重大设施和标志性工程。

二.坚持数字经济引领,全力展现基因强健、产业高能的富裕图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空天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在努力形成世界领先数字创新成果、构建“空天地海”四位一体产业格局、打造“国家级生命健康创新高地”、深化“一核两带”文创发展布局等方面实现更大进展。持续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发挥“未来工厂”产业联盟和设计中心对智慧制造新模式的催化作用,推动智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实体运营,全力打造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率先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共进的良性循环。

三.筑强科技动力支撑,全力展现势能强劲、活力迸发的创新图景。全力服务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支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北斗时空研究院、云栖工程院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力争R&D投入强度达4.21%,新增省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个以上,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或省级技术中心1家以上。深化区校合作,加快推进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文一路科创大道建设,大力开展高校经济“三百工程”行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响“西湖英才”品牌,用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西湖智创汇”等特色活动载体,打造更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人才港。高水平打造双创平台,加快市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建立健全企业培育后备库,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质效,实现全年新增国高企业2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以上

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展现城乡协调、共富共美的均衡图景。推进富民强村。全面实施“重点企业结对村社、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充分发挥留用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龙坞、铜鉴湖、灵山、兰里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精品旅游、乡村民宿、农村电商,做精做强西湖龙井、九曲红梅等茶品牌,推动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增富。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开展全域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品牌,全面呈现“村村皆精品”的西湖风景线。加快推进未来乡村试点,积极打造未来邻里、乡村文化、乡村善治等场景,努力建成一批示范性乡村新社区。加快城乡融合。探索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持续深化数字“三农”,不断带动提升乡村发展能级。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通道,使科技、文化、资金、人才等要素进得来、稳得住、用得好,让西湖的乡村成为投资热土、创业沃土、生活乐土。

五.坚持“民呼我为”宗旨,全力展现优质普惠、充满温情的幸福图景。打造“善育”品牌。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七彩优童”服务平台,建成13个社区成长驿站。探索公建民营办托、园区嵌入式幼儿园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努力营造育儿友好环境。打造“优学”品牌。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建设新时代义务教育共同体。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同提升,深化初中强校工程和之江教育提升工程,推进教育全域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健康”品牌。不断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影像服务”模式,实现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影像设备全覆盖。统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超70%,全力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和体育现代化区。打造“颐养”品牌。全面推动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改善民生综合体养老功能布局,新建4家康养联合体,全面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快“智慧养老社区”等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互联网+”助餐模式,使每位老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的长寿生活。打造“安居”品牌。坚持“房住不炒”,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妥善解决低收入家庭、新西湖人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安置房建设和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实现既有小区加装电梯“能改尽改、愿改就改”,确保群众住房安全舒心。打造“乐业”品牌。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千方百计帮扶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创业就业致富本领。打造“众扶”品牌。完善“幸福云”大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多元帮扶机制,全面探索“幸福银行”慈善救助新模式。深化助残服务,加快推进“残疾人之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提升改造工程。

六.增强区域文化实力,全力展现文明和睦、创意灵动的兴盛图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朱德纪念室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塑造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红色文化精品。深入挖掘整合民俗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把散落的文化碎片串珠成链,擦亮西湖文化“金名片”。聚焦影视文化、数字内容等优势行业,在构建文创产业链上精准发力,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电影科技城、横店之江影视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精心筹备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峰会等重大品牌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创产业高地。创新“时间银行”等优质志愿服务场景和项目,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国样板,持续浓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最美风尚”,推动“和睦友爱、守望相互、彼此温暖”根植人心,建立全体西湖人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


七.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全力展现宜居宜业、气质一流的美丽图景。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拆违等巩固提升持久战,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用“碧水蓝天”涵养西湖诗意的栖居环境。高标准创建之江、上保、求智等省市未来社区试点,落实“三化九场景”要求,努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未来社区新范式,实现未来生活从“愿景”到“实景”、从“盆景”到“风景”的转变。对标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主体区、核心承载区建设要求,全面放大亚运综合效应,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高标准推进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西湖大学城、紫金港科技城配套项目,推动之江地区路网系统提升完善、轨道线网加密覆盖。

八.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全力展现公平有序、长治久安的和谐图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市场监管,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双千大会”“西商大会”“企业服务周”等活动成效,打造“双千”系列品牌集群,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区企业服务联盟作用,集聚整合各类机构力量,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营造一流法治环境。坚持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扎实推进“法治西湖”建设,打造“云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全区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化全覆盖,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一流安全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迭代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优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建设施工、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整治力度,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全区持续平安稳定。

九.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全力展现多跨协同、可感可知的智治图景。进一步强化镇街数字化综合指挥中心功能,创新“数字镇长(主任)”模式,谋深抓实“呼应为”一体化智治平台建设,打造全区数字化改革和社会治理的“中台”。重点聚焦地下空间、道路交通等领域风险预警处置,建好“西湖道路卫士”、企业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全域感知数智化等一批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城市智防”能力。注重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特别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推进服务适应性改造,持续完善“一键养老”“西湖一键办”等智慧暖心服务,创造无处不在、可感可知的数字新生活。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