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 本网专稿

浙江舟山: 传承红色基因,蚂蚁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5-28 09: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舟山普陀蚂蚁岛,顾名思义,如同漂浮在东海中的一只小蚂蚁。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从浙江舟山沈家门前往蚂蚁岛的轮渡上走下来,一眼望去,便可以看到这12个字。

回望这座海岛的前世今生,从经历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生产自救,到一岛上下努力摘掉远近闻名的“癞头山”帽子,再到打造成“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凝练出的12字蚂蚁岛精神,是蚂蚁岛数代人心中的精神支柱,亦是蚂蚁岛最为生动、真实的发展写照。

回忆起解放初期渔民的艰辛,今年八旬有余的老渔民蒋回信情绪不免有些激动,往昔场景历历在目:一出海便要漂泊不定时日、常常面临淡水不足、靠着简易的木船与大海斗智斗勇……“那时条件是真苦啊,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没有办法!”

困厄的环境、艰难的生活使得蚂蚁岛“穷”出名,但并没有压倒这里的人们,反而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坚韧品质馈赠于此。

渔业想要发展,就要先造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筹集足够的买船钱,蚂蚁岛以200多个妇女为主的群众搓了12万斤草绳,换钱购买了“草绳船”。随后,村民们又自发捐献450只铜火囱和金银首饰,购得另一艘大捕船“火囱船”。

时光飞逝,蒋回信从渔民变成了船老大,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同时也见证着蚂蚁岛渔业的发展:小木船换成了机帆船,出海捕鱼从近海到了远洋……

男人出海、妇女守家虽是海岛家庭的常态,但在蚂蚁岛上,女人们守小家、顾大家,展现出“当家人”一般的巾帼力量。

“那时候岛上条件很差,妇女们一起造‘草绳船’‘火囱船’,帮助男人们更好地出海捕鱼。”1954年,李雪浓担任长沙塘村妇女主任、农业队队长。

李雪浓介绍,蚂蚁岛是一个悬水小岛,土地资源匮乏,为了围海造田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70年代该岛提出“苦战三年,围塘造田”号召,由于男人们长期在外捕鱼,300余名妇女接下了修建海塘的重任。

溜泥、拖石、抬石、拖沙,妇女们用简易的工具开山取石,趁着退潮的时机修筑海塘……短短一年四个月时间,海塘顺利建成。一辈子生活在岛上的李雪浓一直告诉身边的人,“艰苦创业精神不能忘。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时至今日,蚂蚁岛三八海塘上,38盏灯点亮着海边夜色,向人们讲述着这段由蚂蚁岛妇女们创造出的奇迹。

“蚂蚁山,蚂蚁山,蚂蚁原是‘癞头山’。山上是石岩,山下是沙滩。”走在蚂蚁岛沿海步道,难以将眼前苍翠景象与这首民谣所唱的“癞头山”联系在一起。

这得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蚂蚁岛响应绿化祖国号召,大力植树造林,在全国绿化先进个人盛再堂的带领下,有规划地人工造林,并实施封山育林政策,每年只放开半个月时间允许上山砍柴,把保护山林列入乡规民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整治、统一砍伐、统一经济核算。

“我的父亲一件事做了一辈子,那就是种树。”谈及已故的父亲盛再堂,蚂蚁岛护林队队长盛成芬难掩崇敬之情,“这片树林近3000株樟树就是他带着村民们一起培育、种下的。”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天天没亮,父亲就出发上山种树,等到天黑了才回来,身上沾满了泥土。”盛成芬回忆,为了找到合适的树种,担任蚂蚁岛乡林场场长的父亲不断摸索,最终选择在山上种上油桐、香樟等。

岛上绿化之路十分不易。为了更好地植树造林,盛再堂和当地干部凭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一遍遍劝说村民把坟墓迁移到旁边的无人岛上。从此,生者安居大蚂蚁岛,死者安息小蚂蚁岛,成了蚂蚁岛村民共同遵守的约定。

受父亲一生种树的感召,盛成芬也选择在岛上护林。“这片父亲为之付出一生的树林,现在是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盛成芬说,她想跟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双手为蚂蚁岛留下更多绿色。

如今,“啃”下了生态硬骨头的蚂蚁岛,致力于旅游生态岛建设。岛上森林覆盖率达70%,绿化面积发展到1760亩,庭院绿化的植物品种多达300种,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集众小力,合众苦干,亦能成大事。从困境中走来的蚂蚁岛人身上,无不折射出“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

陆国平是浙江省舟山市蚂蚁岛卫生院的原院长,40余年的时间里,他坚守在这个悬水小岛上,一次次放弃调往舟山本岛的机会,为民众生命健康织起一道道保护网。

十五位编外医务人员、一盏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把体温计,这是陆国平刚回蚂蚁岛时,岛上的全部医疗资源。没有先进的仪器,凭借“一双手”,翻阅医学资料,反复研究,靠着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陆国平治好了一起又一起病例。

学医至今,陆国平一直在蚂蚁岛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蚂蚁岛上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万能”医生。蚂蚁岛潮起潮落,陆国平说:“我生于蚂蚁岛,长于蚂蚁岛,这里是我的家,也是我赖以生存的地方。”

如何才能将流淌在蚂蚁岛人血液中的蚂蚁岛精神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讲述蚂蚁岛故事,2018年,作为宣传、传承蚂蚁岛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用。

曾担任蚂蚁岛妇女主任、参与海岛建设的丁荷叶也换了另一个身份: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讲故事队队长。从搓草绳到卖火囱集资造船,再到不畏艰苦建“三八海塘”,她忙着把蚂蚁岛妇女艰苦奋斗的经历故事,一遍遍讲述给前来基地学习考察的人们。

“蚂蚁岛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要继续发扬光大。”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顾博盛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通过挖内涵、打品牌、建设施、推项目等方式,多措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让蚂蚁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几年,来岛上游览、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直接带动了我们餐饮店的生意。”曾是三八海塘建设时期开山采石队一员的邹吉叶,利用自家小院办起了渔家乐,从最初单打独斗到带着渔嫂们一起创业,生意越做越红火。

如今,当地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教育体验线、造船体验工业线、特色海洋文化线等,已形成集参观、讲解、学习、互动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闭环系统。2021年截至5月24日,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学习培训团队共133批次、4837人次。

而今,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再次回望蚂蚁岛逆袭之路,在蚂蚁岛精神指引下,这座立于东海之上的“小蚂蚁”,已整装待发,欲扬帆再起航。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