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余杭: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09 15: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8日,余杭区召开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全面贯彻落实杭州市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余杭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

根据《余杭区关于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争做新时代制造业发展排头兵的行动方案(2020-202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余杭区要进一步健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在2018年基数上增长120%,达到95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6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达125亿元,新引进项目投资达14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1700家,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60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500强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9%,制造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

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2018年,余杭区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这背后离不开制造业的强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余杭区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达25.4%,源于制造业的税收占比达 22.8 %;制造业是该区当前阶段促进经济发展、贡献税收、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

构建全域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余杭区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将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并重,倒逼转型与激励升级相结合,实现新旧融合、动力接续。

根据《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产业发展导向方面,余杭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涵盖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进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建设,做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

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发展人工智能、5G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快重大项目招引,推动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走在全国前列;依托海创园、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生命科技小镇等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推动新产业、新技术间交叉融合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扶持开展试点示范,将余杭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引领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家纺、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时尚化、品质化为方向,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评估两年全覆盖、改造三年全覆盖、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质效水平;加大对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保护,打造一批历史经典产业等。

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完善区级和重点平台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守住生态发展底线,为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等。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余杭不仅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更有明确的空间集聚导向——构建五大产业平台引领、各镇街协同的全域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比如,依托未来科技城,整合仓前、余杭、中泰、闲林、五常等街道区块,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引领区;依托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崇贤、塘栖、运河等镇街区块,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区;依托临平新城,整合乔司、南苑、星桥等街道区块,发展服装、家纺、食品等,打造数字时尚和工业互联网先行区;依托钱江经济开发区,整合仁和街道等区块,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发展高地;依托良渚新城,打造工业设计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区。

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加强空间、政策、人才要素支撑

在临平新城的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今年,阿里云supET平台将工业互联网板块东迁,在临平新城落地。未来,这里将形成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聚集区,为余杭乃至长三角的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余杭将继续大力开展“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项行动、在不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大企业设备投资的同时,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实现企业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三年内,打造10家黑灯无人工厂(车间),探索利用5G、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未来工厂”、争创全球“灯塔工厂”。

针对土地、资金和技术这三大需求,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过程中,余杭将为企业切实加强空间、政策和人才三大要素支撑。

加强空间保障。比如,建立全区工业用地总量保护制度和补偿调剂机制,设立工业用地红线,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和厂房改造,推动土地要素向制造业高质量企业和专业化园区集聚,提高工业用地使用质量。

加强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浙江省、杭州市各项减负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享尽享”;结合该区“66条新政”,出台该区落实“新制造业计划”的专项产业政策,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政策企业就高享受,并且加快政策落地速度,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加快形成完善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此外,还将加强金融要素支撑,做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快设立工业互联网、5G、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子基金,完善对列入浙江省和杭州市级制造业重点项目的跟投机制,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在社会风投介入后的跟投机制,形成“政府基金+社会资本”的产业基金群。

加强人才保障,余杭将制定制造业人才紧缺清单,加大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制度;构建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人才举荐制度,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评定制度,组织开展首席技师认定申报工作,加强制造业人才政策供给力度;深化“金蓝领”培训,强化校地合作机制,确保镇街以上工业园区平台均有1所以上对口职业院校;落实“杭州工匠”培育计划,每年评选一批“余杭工匠”,开展好“926工匠日”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制造、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

从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从制造业“单打独斗”到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驱动……余杭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摄影:王珏)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