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关员”助力通关再提速 杭州海关国家专利显功效

“会飞的关员”助力通关再提速 杭州海关国家专利显功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15 13: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15日电(记者 马振寰) 7月11日,散货船“莫阿蒂泽”运载着15万吨巴西铁矿石抵达嵊泗马迹山港,随着“嗡”的一声,杭州海关隶属嵊泗海关的一架无人机升空“工作”。不到一会功夫,该散货船完成所有相关手续,顺利通关。能够这么快实现通关,依靠的是嵊泗海关这项通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的“基于无人机的船舶水尺读书智能识别系统”。

“别看嵊泗偏远,我们6月单月通关效率在整个杭州海关关区名列第二。”嵊泗海关监管二科副科长黄昱洪自豪的说。原来让黄昱洪这么有底气的原因是近年来海关通关环节的不断优化,无人机技术在船舶水尺计重等业务上的应用更使得通关效率明显提高。

据悉,水尺鉴定是煤、矿砂等大宗散货在国际贸易上进行结算、理赔、索赔以及计算运费、通关计税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水尺计重方式需要海关关员乘坐拖轮或者用绳梯攀爬到轮船侧身进行数据采集,耗时长、成本高。以嵊泗海关所监管的宝钢马迹山港为例,每年进口铁矿3000多万吨,需要使用拖轮500多艘次。利用无人机观测水尺,不仅大幅降低拖轮费用,还能将观测时间缩短四分之一,降低了船舶滞港费等间接成本。这对企业来说,无疑省时又省钱。

今年上半年,嵊泗海关共实施“无人机+水尺鉴重”89架次,为企业节约成本50余万元,节省有效作业时间超45小时。

经过几年的积累,去年开始,嵊泗海关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了“基于无人机的船舶水尺读书智能识别系统”,将视频实时处理技术融合到水尺鉴重业务中,实现了船舶水尺判读的快速化、精确化、智能化,该项目现已通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接下来,杭州海关还将在全关区适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无人机鉴重在传统鉴重业务中的占比,形成长效机制,并积极向周边口岸进行推广,提高通关效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