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1月10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揭牌仪式在和孚镇荻港村举行。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审,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央广网
2019-01-17 11: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10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揭牌仪式在和孚镇荻港村举行。桑基鱼塘历经千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近日,就此话题,和孚镇人大主席杨建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桑基鱼塘是如何形成的?

杨建中:桑基鱼塘,是我国东、南部水网地区人民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创造的一种传统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古代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属于太湖南岸的古菱湖湖群,是“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洳湿低洼之地,每到雨季,洪涝成灾。时值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

桑基鱼塘将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养蚕,蚕的排泄物用以喂鱼,而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种桑与养蚕、养鱼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二是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三是塘和基的比例为六比四(或七比三),六分为塘,四分为基,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记者:桑基鱼塘为什么能当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杨建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现有近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2015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院士就曾来到湖州考察桑基鱼塘系统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随后,湖州成立了中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湖州申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战略咨询,并充分挖掘湖州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专家们的指导帮助下,湖州一方面开展申遗工作,一方面进行“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推动“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动态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审,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4月19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使这颗太湖边璀璨明珠重放光彩。

记者:为了保护桑基鱼塘,和孚镇做了哪些工作?

杨建中: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土地保护投入资金不足,土地利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转换。各农户管理形式、土地保护力度不同,有的农户长期在外,土地承包等因素,使得桑地、塘埂坍塌,桑树老化,缺枝严重,鱼塘埂低,蓄水水位低,塘底淤泥不断增多。“鱼塘像盘子,塘埂象筷子”的传统风貌还在,但功能已经退化,产出率很低。面对这一状况,保持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保护桑基鱼塘与原生态自然生存环境结合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省、市、区各部门领导特别关心和重视。同时,镇人大积极发挥人大监督保护作用,把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入镇人大工作重点,落实荻港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指挥部”,经常性专题研究指导桑基鱼塘保护和利用。同时,聘请省、市人大代表楼黎静为专家顾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国荣同志多次赴荻港桑基鱼塘进行调研,由镇人大牵头撰写的《让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得到胡主任的高度肯定并批示。

由2名区人大代表、4名镇人大代表组成的桑基鱼塘保护监督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碰头会,要求各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桑基鱼塘保护工作,听取他们对桑基鱼塘保护、开发和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在桑基鱼塘保护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区人大代表钱小红同志,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领头人。该同志常年与桑树和淡水鱼打交道,目前她在荻港村范围内承包了317亩鱼塘,成了荻港有名的淡水鱼养殖“专家”。同时她也积极参与桑基鱼塘的保护,结合自身养殖经验不断建言献策。同时,镇人大代表经常性上门走访荻港村内各位有贤之士,动员他们积极参到保护桑基鱼塘的实际中来。如镇人大代表、荻港村村民代表章阿占同志,该同志是传统养鱼的一把好手,多次上门请“能人”,想邀请章阿占同志作为荻港人大联络站落实在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的一名专职保护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桑基鱼塘的保护中。有了此身份之后,章老伯每天早上第一事情就是去桑基鱼塘核心区实地查看保护情况,踏遍了桑基鱼塘每一层土,做到保护工作了然于心。

桑基鱼塘是穿越2500年的农业生态活化石,更是农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为了“桑基鱼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桑基鱼塘”的生态和旅游功能,积极鼓励工商业主和广大农户发展以“桑基鱼塘”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家乐和渔家乐,加快“桑基鱼塘”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记者:桑基鱼塘未来将如何发展?

杨建中:近年来,“桑基鱼塘”已逐渐成为南浔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和孚镇始终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利用。

一是以“功能保护”为前提,在“传承”上下功夫。在稳定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大力实施一系列有力保护措施,多方面进行景观打造,力求实现桑基鱼塘系统科学发展、发扬光大。投资300万元在桑基鱼塘核心区主入口建造一条以“蚕、桑、鱼”为主要元素的科普文化长廊,全方位介绍生物多样性,将桑基鱼塘系统原理更直观展现世人眼前,形成可言可观可看的参观桑基鱼塘首要景点,通过环境和体验教育增强人们对桑基鱼塘的认识。计划在核心保护区内打造桑基鱼塘特色研学场所,让学生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了解蚕桑文化;邀请媒体、中小学生共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按照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邀请专家学者对桑基鱼塘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我们将村庄和生产充分融合,以桑基鱼塘为本色,计划投入200万元,分2期对蚬壳湾自然村外立面进行改造,使之与桑基鱼塘更契合。同时,按照景观打造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对桑基鱼塘核心区内3公里道路、河流,按照原生态模式进行修补,最大限度还原了桑基鱼塘原始风貌。

二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养殖”上做文章。荻港村素来在种桑养蚕、养鱼有独到经验做法,传统养殖模式根深蒂固。在专家学者指导下,养殖人打破传统,开始农业项目生态养殖,将桑基鱼塘核心区内划出2块生态养殖试验,其中一块通过与浙江农科所合作,仍保持纯粹喂食原生态饲料(桑叶)的传统四大家鱼养殖,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计划于2019年开始推广,预计每斤草鱼能实现30元的经济价值。荻港村养殖大户、南浔区人大代表钱小红利用自身几十年来的养殖经验,大胆尝试在水面上种植空心菜的生态套养模式,利用空心菜发达的根系来吸附营养化水质来改善水源。目前,钱小红同志在桑基鱼塘核心区承包的317亩特种水产养殖水体透明度达到30公分以上,基本消除了无蓝藻、无死鱼现象。同时,我们与德清蚕种场合作设立了雄蚕养殖基地,目前每季蚕种可达70张,每张能收益3000元,计划至2019年,每季蚕种能达150张,大大提高了蚕农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在桑基鱼塘核心区投入500万元,建立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机械化养殖车间,有效减轻养蚕人工依赖性。

三是以“经济价值”为核心,在“产业”上出效益。按照一三产融合要求,引进相关旅游主体,开发桑基鱼塘项目,大力开展遗产旅游。以乡村文化体验和历史文化展示为重点开发方向,注重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精华展示给旅游者,与荻港古村旅游串点成线,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农事季节安排各种农事体验活动,如春季组织 养蚕体验、夏季安排采菱采藕、冬季开展捕鱼活动,全力打造桑基鱼塘品牌。同时,可以将农副产品等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拉动村民保护遗产地的积极性。发展创意农业,注重把当地的农副产品、农业技术、农耕活动及民俗艺术有机融合,延续已举办了多届的荻港鱼文化节,用心办好每一届,让大家充分领略荻港古村几千年来桑茂、蚕盛、鱼旺桑基鱼塘水乡美景。(张帆 整理)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