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作为第二十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五大主题展之一的2018杭州国际数字教育展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1A馆正式拉开帷幕。
本届教育展以“共享·科技·未来”为主题,以“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思想指导,围绕“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举办了一系列会议论坛,以及一场场好看好玩的展览和活动。作为互联网之城的杭州,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开始了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布局。教育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断产生新的内容与产品。
五大国际展团50家以上国际机构,涵盖早幼教、STEAM、职业教育。芬兰、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教育强国的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参会积极,包括芬兰国家教育署、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ESA)、英国培生集团均到会。
本场论坛特别邀请了德国、芬兰等地在职业教育上有丰富研究和管理经验的专家。芬兰坦佩雷职业学院教育输出总监海伦娜·高斯基宁介绍,他们是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有5-6个不同模块组成,学习学习至少有1/3时间是在企业或工作场所完成,评估方法不是笔试,而是用基于能力展示的方法评估。“我们改革的宗旨就是必须给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技能,从而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提高竞争力。”
来自德国的马提亚斯·弗雷林致力于职业教育18年,经验丰富。“在德国,第九年也就是15-16岁左右,开始进入职业教育。”弗雷林说,德国职业教育不仅在校进行,还会进入企业。所以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学习地点在企业。弗雷林介绍,德国有8500家职业学校,但国内只有318种职业工种受认可。近些年的一个现象是,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越来越少,1996年时有160万学生,20年后只有130万人,因为很多学生更愿意读大学,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跟中国一起改变这样的情况,希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加入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
原杭二中校长、现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分享了“海亮课程的‘玩’道”。课程怎么“玩”?叶翠微认为,第一步是读懂学生。海亮教育不以掐尖作为教育的第一逻辑,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寻常百姓家的常态学生”做精心设计。第二步是读懂成长。中国学生的成长要注重精神发育,就需要多阅读。海亮推出“90本书必读计划”,把读书分出层次。“1.0版阅读没有类,2.0版经典阅读,3.0版哲学阅读,4.0版思想阅读,5.0版读人。” 第三步是读懂未来。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远眺世界。海亮专门邀请了一些世界级大咖进校,如联合国关于气候问题的首席专家、美国总统奖的华裔科学家都曾造访海亮,跟学生面对面。此外,海亮的课程 “玩”道里,还有面向学生提供1000门选修课,让学生“试初”;开设中国基础教育第一个“24小时学习中心”,学生可以带着课题24小时浸泡在此,不断“试错”。“我们希望学生能在不断尝试中,‘试成’美好的前景。”
“现在各国都在做教育改革,我认为只有课堂改了,教育才真改了。”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分享了崇文坚持了17年的“新班级教育”改革成果。俞国娣给出一张照片:课堂上出现两位老师,一位拿着粉笔,一位抱着吉他。这是一堂数学课,转而又变成了音乐课,数学和音乐如何结合呢?“老师在讲完数学的分数后,另一位老师把分数转化成音乐中的节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分数算式转化成音乐节奏的关联性学习,学习效果出乎意料。”俞国娣说,这种包班协同教学,两位老师承包一个班,两人一直在教室里跟孩子进行共同研究成长。同时,崇文也在尝试对课程进行时空重构。比如体育课,不是40分钟一节,而是一个半天的块状学习,学生有充足时间专注于某一项运动,这是时间重构。学校有越野跑道,还有生存训练等,相当于在一个教育综合体里,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是空间重构。“课程时空重构的目的只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有差异,块状长时设置和多维空间整合,更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身心,助力个性化发展。”
2018杭州国际数字教育展是产业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一次积极回应,在全球数字化、教育化的浪潮中,紧跟行业步伐,旨在整合与展现国内外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数字教育全产业链的贯通与融合,打破地域壁垒,共同聚焦未来教育,为业内外搭建起国内外数字教育的沟通桥梁。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